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和青春期儿子较劲,我尝尽了卑微:父母学会示弱,孩子才会更优秀

发布时间:2025-09-27 01:28:27  浏览量:1

01

儿子今年14岁,读初中二年级。上初中这2年,因为学习问题,我没少骂他,吼他。

有好多次,甚至吵到邻居来敲门,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我气愤于他的不上进,成绩平平,却只想玩手机,对学习得过且过,从不知道积极努力。

一喊学习,就不耐烦,对我态度恶劣,各种摆脸色。

儿子则嫌弃我唠叨,管的多,就知道喊他学习,只关心成绩,很招人烦。

他最常对我说的话,就是:

闭嘴吧!能不能别说话了!烦死了!

你能不能从我屋里出去!出去!

每当这种时候,他看我的眼神,都像看一个仇人,冷漠又愤恨。

我也不想逼着儿子学习,成为他眼里强势讨厌的妈妈。

可当下这个时代,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无家庭背景,二无父母助力,不靠他自己努力,将来怎么办?除了学习,没有别的出路。

我们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是一个单亲妈妈,孩子爸爸在他三岁那年就去世了。

从那之后,儿子就成了我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这些年,为了儿子能有好的生活,我可以说是倾尽全力。

所以对他的学习,也要求比较严格,整个小学期间,他的学习都很不错,也很听话懂事。

可自从上了初中,到了青春期,儿子竟然变得这么叛逆,不听话。

让他学习,不听;让他做什么,不是顶嘴,就是对着干。

甚至到了现在,我俩已快形同陌生人,他几乎不主动跟我说话,不注视我的眼睛。

我问他什么,也只用“嗯”、“好”这样几个字来应付。

看着儿子对我的这副态度,厌恶又冷漠,我的心就像刀扎一样疼。

确实,这些年,为了督促他学习,我对他非常严厉,要求比较高。

各科学习都不能松懈,不断要求他坚强、上进。

上初中后,儿子不止一次抱怨,说我太严格,说我太强势,总喜欢逼他做事。

可我不都是为了他好?为什么自己全心付出,却不能换来孩子的理解?

02

现在,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我才逐渐意识到:

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继续强硬管控,只会收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学会示弱,才是青春期父母的智慧所在。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习惯做那个权威的角色,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

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萌发,变得不愿意被人安排,尤其是父母的命令。

他们开始顶撞、对抗,叛逆,跟家长争取自己的权利。

可大部分家长,都无法适应这种转变,还是希望通过强化监管手段,来压制孩子。

一场“硬碰硬”的青春期权利斗争,就开始了。

但这种采用言语贬低、惩罚威胁、高压命令等“硬碰硬”的教育方式,本质上是一场 “双输的权力斗争” ,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亲子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

首先,这种教育方式会摧毁亲子之间的信任和情感链接。

强硬对抗,会激活孩子大脑中的杏仁核,也就是人的恐惧中枢,触发“战斗-逃跑-冻结”本能。

孩子要么激烈对抗,导致冲突升级;要么冷漠回避,引发情感隔离。

长此以往,孩子关闭内心,拒绝跟家长交流,甚至产生怨恨情绪,刻意用更叛逆的行为来报复。

其次,强势的教育方式,也会阻碍孩子自主性和责任感的形成。

青春期,是大脑寻求 “自我效能感”(我能掌控生活) 的关键期。

硬碰硬的本质是 “权力压制”,孩子只能选择屈服或反抗,没有机会练习理性决策和承担后果。

剥夺了孩子的心理自主权,一旦外部压力消失,孩子的行为更加容易失控。

所以,在教育青春期孩子的过程中,不管是立规矩,还是讲道理,家长都不能太强势。

只有学会“示弱”,引导孩子发展出自己的主体性,孩子才能真正学会担当,获得成长。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也经常说:

父母一定要学会示弱,要经常把问题抛给孩子一起讨论。

孩子就会努力帮助父母一起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反而会越来越成熟。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决定改变思路,调整教育方式,从“强势安排”转为“示弱求助”。

03

1、学会向孩子“示弱”,以退为进,修复亲子关系

青春期孩子,不管表现的多么叛逆,满不在乎,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父母的情感支持。

可硬碰硬的方式,传递出的是“我不接纳真实的你” 的信号,让孩子感到被拒绝,破坏亲子关系。

而向孩子示弱,懂得道歉,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这不是为了逃避冲突,也不是暴露自己的软弱,而是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取代强硬。

比如,当孩子顶撞,出言不逊时,我们可以用共情式沟通的方式,来取代指责:

你刚才对我吼,是觉得我误会你,完全不理解你吗?——这是共情动机;

但你这样,其实让我挺难过的——这是表达感受;

咱们都平复下情绪吧,然后你冷静了,可以找我谈谈你的想法——为修复关系留出空间。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双方被情绪操控,升级冲突,破坏亲子关系。

我发现,当我用这样平和的方式,来示范承担责任时,儿子的情绪和态度也软化下来,不那么逆反了。

2、主动暴露自己的失败和不足,走下“我永远正确”的神坛,引导孩子卸下压力与不安

为了管制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很多家长都在无意中,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永远正确的角色。

以爱之名,行严厉控制之实,一旦孩子反抗,就拿经验和道理来说事,逼迫孩子按自己的期望做。

在孩子面前,很少承认错误,分享失败的经历,生怕这样做,身为父母的权威感就会丧失。

但实际上,父母真正的权威不来自恐吓,而源于孩子内心的尊敬与信任。

青春期不是父母权威的终结,而是重塑权威的契机。

我开始主动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不足和“败绩”。

不管是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还是工作上经历的难题,还有年轻时落榜的往事,都会适当的跟孩子分享。

这些主动暴露的脆弱,消解了孩子心中必须完美的负担,也能为孩子建立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

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放下恐惧,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学习本身。

因为没有人不犯错,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成长。

他们可以不再提防家长审视的目光,也不必时刻紧绷,为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准备反抗。

儿子也开始卸下强硬对抗的姿态,跟我讲他的自卑和困惑。

在温和的交流中,他帮我分析问题,我给他出主意,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解决问题上。

家长的示弱和失败经历,其实是一种更高阶的力量。

它让孩子懂得,教育不是权力的争夺战,而是生命对生命的轻柔唤醒。

3、多向孩子“求助”,满足孩子被需要的感觉,唤醒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研究证实,人都有内在自主需求。

而强硬管制,如同囚禁心灵的牢笼,会让孩子备受禁锢,无法舒展。

想要让孩子从厌学走向积极,从叛逆走向懂事,家长要做的,不是训斥,不是说教,而是去唤醒他内在的力量。

我不再扮演一个全能的妈妈,用命令、要求的口吻,去纠正、评判孩子。

而是学着示弱,满足一个人内在被需要的感觉,从而激发他的内驱力和责任感。

小家电坏了,我会向儿子求助,然后交给他解决。

等他带去找人修好,我会真心的给予认可:

幸亏有你啊!要不是你,估计得换个新的了,我是真弄不明白呀!

儿子没说什么,但眼神中却满是被信任的神采。

儿子成绩下滑,我不再像之前那样,先骂他一顿,然后强硬逼他去补习。

而是会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怎么想,接下来该怎么办?

他会认真的分析自己当下的学习情况,然后制定补课的频次和需求:

语文和英语主要是时间不够,我在家多花点时间学学就行;

数学还是给我报个班吧,先不用一对一,上个多对一就行,这样费用也省。

如果实在不行,再说。

有理有据,客观理性,那一瞬间,儿子真的给我一种长大了的感觉。这还是过去那个不服管,对抗又叛逆的刺头吗?

我只看见被尊重和信任后,学着对自己负责的少年。

从那之后,我不断用请求帮助,来代替命令。

这种示弱的方式,满足了一个孩子被需要的感觉,也在逐步唤醒他内心的力量。

渐渐的,儿子不再是随时炸毛的混小子了,而是对家庭、对学习有责任感的努力少年。

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和青春期孩子相处,懂得示弱,是一种大智慧。

家长先示弱,是主动卸下威严的铠甲,以退为进,为孩子的担当和独立意识腾出生长的空间。

当我们放下赢过孩子的执念,转而思考如何帮孩子赢,硬碰硬的死循环,才能真正打破。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不管孩子多么叛逆,多么气人,懂得示弱的父母,都能慢慢浸润孩子坚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