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万留守儿童现状‖被时代和父母忽视的最底层人物
发布时间:2025-09-26 15:26:47 浏览量:2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见不了几次面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长期跟父母分开导致成年后跟父母没有情感依赖,对自己的父母很生疏。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为了外出务工、经商,不得已就把子女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情感需求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的陪伴和爱,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通过观察发现现在留守儿童基本有这几类:
第一类:偏远山区的,父母都外出打工
这类孩子大多出生后不久就被扔给爷爷奶奶照看,夫妻两则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一年或几年才回来一次,孩子对于父母的印象基本是想象出来的,这类孩子成年后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最低。由于山区本身教育水平就不高,再加上老年人教育意识淡薄,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所以这些孩子大部分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有的甚至小学都读不完。
第二类:农村或乡镇的,父母全部或一人外出打工
这类孩子大多出生后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为了生活父母还是会选择外出打工,因此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大部分是缺少父爱的。这些孩子可能会因父母文化程度和认识原因,对学习不是特别重视,而父母有时候为了忙于生计往往会用手机或电子产品“哄”孩子。导致现在好多孩子都沉溺于网络,其实成人都无法控制手机使用时长,更别说孩子了。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
第三类:单亲家庭的孩子
由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在农村好多这样的家庭都是离婚后把孩子扔给父母,然后自己去外地打工的,这些留守在老家的孩子长期得不到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关心,再加上同学之间的嘲讽,使他们的心灵进一步受到创伤。
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第四类:城镇双职工孩子
还有一类是父母都在身边,但孩子依然过得像“留守儿童”的一种。这类父母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但是对孩子的责任心比较弱,一般都是丢给爷爷奶奶带,学校的活动也基本不去参加,下班回家后就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很少过问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缺乏有效沟通与陪伴。久而久之,孩子内心容易产生被忽视感,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性格可能变得内向、孤僻,甚至出现行为偏差。这种隐形的“情感留守”比物理上的分离更具伤害性。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幸福的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而幸福的童年能治愈成年后的多种不幸。
留守儿童的不幸既是时代的忽视也是底层小人物的宿命。
什么是爱?好吃的?好喝的?不,这都不是。爱是关怀,是她能真正感受到你永远在陪伴着她,她不孤独煊,不害怕面对那些她认为困难的事情。
实际上孩子更多渴望得到的是母亲父亲给的爱,这种爱与隔辈人之间的溺爱是不同的,如果长时间让孩子离开母亲,孩子的心里会从小就有一个概念“我不重要,妈妈,都不管我。”所以在忙,晚上的时间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多多跟孩子沟通。让她感觉到她是被重视的。
愿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能被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