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亲子教育《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释义(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26 15:41:26  浏览量:1

《岳阳楼记》第五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释义

第五段:议论与升华(核心主旨)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忧虑。这样在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也忧虑。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核心思想:此段超越了前文“以物喜,以己悲”的情绪,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高境界,并点明了全文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政治抱负。

结尾:写作时间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评论

《岳阳楼记》的第五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超越了前文对景物的铺陈,升华至理想人格与政治抱负的宣言,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光芒和永恒的精神价值。

超越常情的精神境界

段首以“嗟夫”这一深沉的感叹发端,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迁客骚人因景物而变的悲喜之情,引向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作者明确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准则,这意味着真正的仁人志士不应因外部环境(物)的顺逆或个人际遇(己)的得失而动摇内心的平静与志向。这种高度的理性自制和坚定的意志,超越了常人的情感波动,奠定了一种更为稳固和崇高的精神基石。

矢志不渝的责任担当

在此基础上,段落进一步阐明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贬谪在野,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从而“进亦忧,退亦忧”。这种“忧”,并非个人的患得患失,而是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体现的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先忧后乐”的崇高理想

面对“然则何时而乐耶”的追问,文章迎来了震古烁今的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十六个字,如黄钟大吕,将个人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天下人的悲喜之后,确立了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它不仅是简单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更是一种将自身融入家国天下的博大胸怀和无我境界。

对同道者的深切呼唤

结尾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古代仁人的无限景仰,有对现实中志同道合者的渴望,也可能隐含了对友人滕子京的砥砺之意,以及若世无同道则独自前行的孤勇。这一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引发千古之下读者的共鸣与自省。

艺术与思想的完美融合

从艺术手法上看,此段承袭了全文骈散结合的特点,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通过与前文所描绘的“因物喜、因己悲”的迁客骚人情怀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烘托出“古仁人”境界的超凡脱俗。最终的结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曲终奏雅,完美点题。

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抒怀

理解此段,需结合范仲淹的创作背景。他当时正因“庆历新政”失败而被贬邓州,自身处于“处江湖之远”的逆境。然而他在文中表达的却是“退亦忧”,即虽不在其位,仍谋其政,心系君王与百姓。这使得文章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他本人政治理想和人格操守的真实写照,其言更显真挚可贵。

希望以上分析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篇千古名作。如果你对文中某个具体概念或历史背景有进一步的兴趣,我们可以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