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幼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走近童心 智慧相伴 成长共生
发布时间:2025-09-24 18:55:43 浏览量:1
读懂孩子:幼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走近童心 智慧相伴 成长共生
孩子哭了。
橡皮泥恐龙腿总是粘不牢。一次又一次掉下来。小男孩突然大哭。把不成形作品狠狠摔桌上。“我讨厌它!我不要做了!”然后把头埋进胳膊。谁也不理。
您会怎么做?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或“老师帮你做”。但在那一刻,道理和帮助都是后话。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理解他那强烈的挫败感。
懂儿童。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
一、什么是真正的“懂”?用心而非用眼
懂。是要用心的。“心里装着各方面情况”“心中有数”。
一些学历不高的保育员也可能很懂儿童。关键在“用心”。
对儿童是否用心首先意味着是否在乎、关心每一名儿童。其次意味着是否尊重、敬畏他们。即使他们犯了您认为的“低级错误”。最后意味着是否发自内心想去了解。而非迫于要求假装运用观察、倾听等形式。
当我们真正关注班上每一名儿童时。离懂就不远了。
二、为何要如此重视“读懂孩子”?
儿童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应基于儿童。而工作成效需要通过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来检验。
任何工作都是以懂自己的工作对象为前提的。儿童是幼儿园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
成人想法与小孩想法大多并不一致。成人可能陷入两种误区:一是低估儿童——他们知道的内容我们以为不知道;另一种是高估儿童——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我们以为应该知道。
如果不懂儿童。教育可能会出现错位。
三、如何真正读懂孩子?四个关键方法
1. 充分观察——前提与基础
充分观察意味着:
•时间有一定长度。非片段式扫描
•观察有一定次数。在关键时间重要时刻
•视角充分。从不同角度进行
•主体多元。多方信息汇总非单打独斗
幼儿园教师的观察更像人类学家。他们常“混迹”于研究对象群体中。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全身心体验与观察。
2. 重视体验与感受——换位思考
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虽不可能完全变回儿童。但教师的感受体验有助于与儿童心心相印。
教师可换位思考:假如是我。我会有何感受?
新生入园常有各种不适应。我能理解吗?作为一名新教师。进入新单位我有没有不适应?
教师还可以试一下儿童的活动。感受可能面临的困难。
3. 增加自己的玩性——理解游戏中的儿童
有玩性的教师更能理解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儿童。
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尝试把不好玩的事变得好玩。
比如让枯燥的收拾整理、洗衣做饭好玩一些。
4. 学会联系理论——特别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对新教师来说。职前教育阶段学过不少理论。但重要的是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对幼儿园新教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能是读懂儿童最直接的“理论拐杖”。
儿童学习与发展涉及五大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目标。以及分年龄段典型行为表现和众多教育建议。
《指南》为教师提供了观察了解儿童的框架地图。让教师不至于迷失。
四、中国文化背景下“懂儿童”的特殊含义
在中国文化氛围里。成人更多关注幼儿弱项。
随着时代变换发展。《多元智能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放手游戏发现儿童》等理念出现。逐渐转变了固有观念。
现在强调教师要发现儿童的闪光点。看到儿童的强项。用强项带动弱项。最终整体发展。
五、从读懂到支持:教育的完整循环
懂儿童不是终点。
懂儿童的老师所践行的师幼互动会从儿童视角出发。而一旦站在儿童视角就是有效的有质量的。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教育过程作为重点内容单独罗列。多次强调活动组织师幼互动等内容。
真正质量体现在活动过程中。高质量活动过程一定是在懂儿童基础上产生的。
老师对儿童了解得越多。对儿童怎么学习怎么为他们学习提供支持了解得越多。儿童就会学得越好。
六、给教师的实用建议: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
1.运用假设与检验:面对具体情境具体儿童提出假设猜想并检验真伪
2.重视交流讨论:善于向同行学习所有同行都应是学习对象成长助手
3.处理倾听与表达关系:一方面善于倾听获取知识方法;另一方面积极表达思想获取反馈促进思考
4.注意身体姿态:倾听时尽量蹲下身子或坐下来。视线与儿童目光保持同一水平线。相距1米身体前倾15度左右或侧转保持45度左右夹角
结语:读懂孩子,是一场双向奔赴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教师就要有一百零一种解读方式。
当我们真正读懂孩子时。
教育才真正开始。
读懂孩子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教育者的心灵修行。
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真正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