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消失”多年的清华才女武亦姝传来新讯,证实了董卿当年没说错

发布时间:2025-09-25 10:17:32  浏览量: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佳雨

编辑|佳雨

还记得那个在《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惊艳众人的16岁少女武亦姝吗?当年她凭借一首"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的诗句瞬间圈粉无数,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国民才女"。

如今几年过去了,她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节奏默默前行。当年董卿说过"父母要先成为想让孩子成为的人",那么,这些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当大家都在讨论各种网红才子佳人的时候,武亦姝却在清华园里继续着她的研究生生活。跟那些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刷存在感的同龄人不同,她选择了彻底的低调。

同学们都知道班里有个很厉害的学霸,但很少有人会把她跟当年那个在电视上光芒四射的诗词才女联系起来。

回到2017年,那个让全国观众都为之惊艳的春天。16岁的武亦姝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面对那些博学的成年选手,丝毫不怯场。

她的诗词储备量大得惊人,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歌,几乎没有她不知道的。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答题时的那种从容不迫。别人紧张得满头大汗,她却能在几秒钟内准确说出诗句的上下文,甚至还能顺便普及一下诗人的生平背景。

主持人董卿都忍不住夸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场观众更是被她的才华彻底征服。

那时候的武亦姝已经学了9年的诗词,12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她的记忆力好得让人羡慕,能够背诵上千首古诗词,而且每一首都理解得透透彻彻。

比赛现场,当其他选手还在苦思冥想的时候,她已经胸有成竹地按下了抢答器。这种底气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热爱。

夺冠那一刻,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她却依然保持着那份少女特有的淡定和谦逊。

没有狂欢,没有激动得流泪,就像完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样。这种心理素质,说她不是天生的学霸都没人信。

拒绝北大保送

武亦姝在诗词大会上的出色表现让她获得了北大的保送资格,这对任何一个高中生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北大啊,多少人做梦都想去的地方,她却选择了拒绝。这个决定当时让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她的一些老师和同学。

她坚持要参加高考,用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心仪的大学。这种"任性"背后其实藏着她的小心思。

武亦姝从小就不喜欢走捷径,她觉得通过保送进入大学虽然省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高考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像是对自己这么多年学习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

备战高考的那段时间,她依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各科的复习中。

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理科科目对一个文科见长的女孩来说确实有挑战,但她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每天的学习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最终,她以613分的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这个分数在当年的上海考生中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完全配得上她才女的名号。更重要的是,通过高考进入清华让她内心更加踏实,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成分。

成名后的低调生活

成名之后的武亦姝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彻底退出娱乐圈的聚光灯。那些找上门来的商业合作、代言邀请、综艺节目,她统统拒绝了。

这在当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进入清华之后,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微博,没有抖音,也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同学们偶尔在校园里遇到她,发现她跟普通大学生没什么两样,背着书包去上课,在食堂排队吃饭,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她看书的专注程度比一般人要高一些。

有媒体想要跟踪报道她的大学生活,但都被她礼貌地拒绝了。她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学生,希望能够安安静静地完成学业。

这种低调让人敬佩,也让人好奇。在这个人人都想出名的时代,她选择了隐身,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武亦姝能够在成名后依然保持初心,跟她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律师,母亲是美术老师,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她的父亲很会教育孩子,从来不会强迫她学习,而是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在她准备参加诗词大会的时候,父亲经常在家里扮演考官的角色,出各种刁钻的题目来考她。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武亦姝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母亲作为美术老师,则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女儿理解诗词。

她会画一些连环画,把诗人的故事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抽象的文学作品变得生动有趣。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法让武亦姝对诗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最有意思的是她的外婆,为了给孙女参赛助力,专门研究起了补脑食谱。

父母对她的教育理念是宽严并济,既给她足够的自由空间,又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引导。

专攻儿童文学

大学毕业后,武亦姝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海外的一些知名高校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条件相当优厚,但她却选择了留在国内,专门研究儿童文学。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都觉得可惜,毕竟出国深造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好的学术资源。

她对儿童文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从小就喜欢读童话故事的她,渐渐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

她觉得儿童文学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蕴含着很深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儿童文学,她希望能够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期间,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经常为了一个理论问题查阅大量的资料,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观点会反复修改论文好几遍。导师们都夸她是个难得的好学生,做学问认真严谨,从不浮躁。

她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儿童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个选题既体现了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更多的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结语

真正的才华不需要靠炒作来维持,真正的成功也不一定要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武亦姝选择了一条看起来平凡但充满意义的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初心不改"。

董卿当年说"父母要先成为想让孩子成为的人",武亦姝的成长经历完美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她的选择显得格外珍贵,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