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一岁儿童喝完夜奶不刷牙,致16颗乳牙全部坏死 ,“牙本质都已经烂掉,孩子晚上疼的睡不着”

发布时间:2025-09-25 09:50:59  浏览量:1

儿童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乳牙虽会在未来被恒牙替换,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健康可以被忽视。近日,杭州一名一岁儿童因长期喝完夜奶后未及时清洁口腔,导致 16 颗乳牙全部坏死,引发社会对低龄儿童口腔护理问题的广泛关注。该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家长对儿童口腔护理认知的缺失,更凸显了科学护齿习惯培养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了解乳牙龋坏的成因、危害及正确护理方法,已成为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一、事件还原:夜奶后的 “隐形伤害” 如何摧毁 16 颗乳牙
这名一岁的杭州儿童,从 6 个月大开始养成喝夜奶的习惯。家长为方便照顾,每晚孩子哭闹时都会直接喂奶,喂完后未进行任何口腔清洁,便让孩子再次入睡。起初,家长并未发现异常,直到孩子满一岁左右,开始频繁出现夜间哭闹、拒绝进食、偶尔用小手抠嘴巴的行为,甚至在喝温牛奶时会突然哭闹,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孩子前往医院口腔科就诊。
在牙科诊室里,医生用专业器械轻轻拨开孩子的嘴唇,眼前的景象让家长震惊 —— 孩子口腔内的 16 颗乳牙,无一例外都出现了严重龋坏。牙齿表面的牙釉质早已被腐蚀得坑坑洼洼,原本洁白的牙面变得发黑、发黄,部分牙齿的牙冠已经缺损,露出了下方粉红色的牙本质。医生用探针轻触牙齿缺损处时,孩子立刻发出尖锐的哭闹声,身体本能地往后缩,显然是牙本质暴露引发的剧烈疼痛。
通过口腔 X 光片检查,医生进一步发现,孩子乳牙的龋坏已深入牙本质深层,部分牙齿的根尖周组织甚至出现了轻微炎症。医生解释,孩子之所以夜间疼得睡不着、拒绝进食,正是因为龋坏刺激到了牙齿内部的神经,而喝温牛奶时的温度变化,会进一步加剧神经敏感引发的疼痛。追溯病因,医生明确指出,长期夜奶后不清洁口腔,是导致孩子乳牙全坏死的直接原因 —— 奶液中的乳糖残留在牙齿表面,口腔内的细菌会将乳糖分解为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持续侵蚀牙釉质,从最初的牙面脱矿、出现白斑,逐渐发展为黑洞、牙体缺损,最终导致牙齿坏死。
家长在诊室里懊悔不已,坦言此前从未意识到 “乳牙需要清洁”,总觉得 “反正乳牙会掉,等换了恒牙再好好护齿也不迟”,甚至认为 “孩子太小,刷牙会伤害牙龈”,正是这些错误认知,让孩子的牙齿遭受了不可逆的损伤。
二、乳牙龋坏的危害:不止于 “牙疼”,影响贯穿生长发育
很多家长存在 “乳牙无用论” 的误区,认为乳牙早晚要替换,即使龋坏也无需重视。但实际上,乳牙龋坏对儿童的危害远超 “牙疼” 本身,会从咀嚼功能、颌面发育、恒牙萌出乃至全身生长发育等多个维度产生负面影响,且部分危害可能持续终身。
(一)咀嚼功能受损:影响营养摄入与消化吸收
乳牙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帮助儿童将食物磨碎,以便胃肠道更好地消化吸收营养。一岁左右的儿童正处于添加辅食、从流质食物向固体食物过渡的关键阶段,乳牙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其能否正常进食多样化的食物。


该杭州儿童因乳牙全坏死,无法正常咀嚼质地稍硬的食物,如软烂的面条、蒸南瓜等,甚至喝温牛奶都会引发疼痛,只能依赖稀粥、米糊等流质食物。长期单一的饮食结构,导致孩子的营养摄入严重不均衡,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均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医生表示,若这种情况持续,不仅会影响孩子现阶段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 未经充分咀嚼的食物进入肠胃,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长期下来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二)颌面发育异常:影响面部形态与咬合功能
乳牙在口腔内不仅起到咀嚼作用,还能维持牙弓的正常形态,为恒牙萌出预留足够的空间,同时引导恒牙萌出到正确的位置,保障正常的咬合关系建立。当乳牙因龋坏过早脱落或严重缺损时,相邻的牙齿会向缺隙处倾斜,导致牙弓间隙变小,恒牙萌出时可能因空间不足出现萌出位置异常,形成牙列拥挤、牙齿不齐等问题。
此外,长期单侧咀嚼(如因一侧牙齿龋坏疼痛,孩子习惯用另一侧咀嚼)会导致两侧面部肌肉发育不均衡,出现 “大小脸”—— 常用侧面部肌肉因长期锻炼而更发达,另一侧则因缺乏锻炼而显得凹陷,影响面部形态的对称性。这种颌面发育异常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导致咬合功能紊乱,如咬合时牙齿无法正常对齐,进而影响未来恒牙的咀嚼效率,甚至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出现张口疼痛、关节弹响等问题。
(三)恒牙萌出受影响:埋下 “恒牙龋坏” 隐患
乳牙的牙根下方,埋藏着恒牙的牙胚,乳牙龋坏若未及时治疗,炎症可能通过牙根蔓延至牙胚,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导致恒牙萌出后牙釉质发育不全 —— 牙齿表面出现白斑、凹陷,抗龋能力大幅下降,未来更容易发生龋坏。
同时,乳牙龋坏产生的大量细菌会长期存在于口腔内,形成 “高龋坏风险口腔环境”。即使恒牙正常萌出,这些细菌仍会附着在恒牙表面,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导致恒牙在萌出后短期内就出现龋坏。临床数据显示,乳牙龋坏严重的儿童,其恒牙龋坏的发生率是乳牙健康儿童的 3-4 倍,且龋坏进展速度更快。
(四)心理与社交影响:引发自卑情绪
对于稍大一些的儿童,严重的乳牙龋坏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牙齿发黑、缺损会让孩子在与同龄伙伴相处时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开怀大笑,甚至刻意回避社交活动。部分孩子可能会因 “牙齿不好看” 而被同伴起绰号,进一步加剧心理压力,影响性格发展,形成内向、敏感的性格特质。
三、乳牙龋坏的成因:除了 “夜奶”,这些误区家长需警惕
儿童乳牙龋坏并非单一因素导致,除了案例中提到的 “夜奶后不清洁”,家长在日常护齿过程中的诸多误区,也是诱发乳牙龋坏的重要原因。了解这些成因,才能从源头做好预防。
(一)奶液残留:夜奶与 “奶瓶龋” 的关联
奶液(包括母乳、配方奶、牛奶)中含有大量乳糖,乳糖是口腔细菌(如变形链球菌)的主要 “食物来源”。细菌分解乳糖后会产生乳酸、乙酸等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的 pH 值可低至 4.5 以下,而牙釉质的临界脱矿 pH 值约为 5.5,一旦酸性物质持续作用于牙面,牙釉质就会逐渐脱矿、溶解,形成龋坏。
“夜奶” 之所以成为龋坏的高危因素,是因为夜间儿童唾液分泌量会大幅减少 —— 唾液具有清洁口腔、中和酸性物质、修复牙釉质的作用,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奶液残留的乳糖会被细菌持续分解,酸性物质在口腔内积聚,对牙齿的侵蚀作用会持续数小时,远超白天喝奶后的影响。这种因长期夜奶导致的乳牙龋坏,在临床上被称为 “奶瓶龋”,多发生在牙齿的唇面、邻面及牙颈部,进展速度快,短期内即可导致多颗牙齿龋坏。
部分家长为让孩子快速入睡,会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甚至在奶瓶中加入少量蔗糖,这种做法会进一步加剧龋坏风险,让孩子的牙齿在 “甜蜜的伤害” 中快速被腐蚀。
(二)护齿认知误区:这些错误做法家长常犯
“孩子太小不用刷牙”:很多家长认为 “孩子没长牙不用清洁”“牙齿太少,刷牙没必要”,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儿童从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就需要进行口腔清洁 —— 未长牙时,家长可用干净的纱布蘸温开水,每天擦拭牙龈 2 次(喂奶后、睡前);萌出第一颗乳牙后,应使用儿童专用指套牙刷或软毛牙刷,每天刷牙 2 次,每次 1-2 分钟,无需使用牙膏(或使用含氟量 0.05% 以下的儿童牙膏,用量不超过米粒大小);3 岁左右儿童可学习使用含氟牙膏,用量控制在豌豆大小,家长需协助刷牙,确保清洁到位。
“乳牙会换,龋坏不用治”:如前文所述,乳牙龋坏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且龋坏不会自行停止,只会从牙釉质向牙本质、牙髓深层发展,从 “浅龋” 发展为 “深龋”,最终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引发剧烈疼痛,甚至需要拔牙。因此,一旦发现孩子乳牙出现龋坏(如牙面有白斑、黑洞),应及时带孩子就医,由医生进行充填治疗(补牙),阻止龋坏进一步发展。
“少吃糖就不会龋坏”:除了糖果、甜点,很多家长忽视了 “隐形糖” 的存在 —— 饼干、蛋糕、果汁、蜂蜜、果酱等食物中,均含有大量糖分,即使是看似健康的 “水果泥”,其中的果糖也会被口腔细菌分解为酸性物质。部分家长认为 “给孩子吃水果比吃糖健康”,便无节制地给孩子喂食水果泥,或让孩子喝鲜榨果汁,这些行为同样会增加龋坏风险。正确的做法是,控制孩子摄入甜食的频率(每天不超过 1-2 次),且在食用甜食后及时漱口或清洁口腔。
“氟化物有害,拒绝使用含氟产品”:氟化物是预防龋齿最有效的物质,能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促进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抑制细菌产酸。但部分家长受 “氟化物有毒”“会导致氟斑牙” 等错误信息影响,拒绝给孩子使用含氟牙膏、接受涂氟治疗,导致孩子牙齿抗龋能力下降,增加龋坏风险。实际上,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氟化物(如儿童含氟牙膏、每半年一次的涂氟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护齿方式,不会对儿童健康造成危害。
四、科学护齿指南:从 “清洁” 到 “就医”,家长该怎么做
预防儿童乳牙龋坏,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护齿习惯,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将口腔护理纳入日常育儿流程,同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做到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一)口腔清洁:分阶段做好日常护理
0-6 个月(未长牙 / 萌出 1-2 颗乳牙):每次喂奶后,家长用干净的纱布或医用棉签,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孩子的牙龈、舌面及口腔内侧,清除残留的奶液;睡前再次进行清洁,确保口腔内无奶液残留。避免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若孩子需喝奶入睡,喂完后需用温开水漱口。
6 个月 - 3 岁(乳牙陆续萌出):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刷头大小与孩子口腔匹配,刷毛柔软),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1 岁以内无需使用牙膏,用温开水刷牙即可;1-3 岁可使用含氟量 0.05% 以下的儿童牙膏,每次用量为米粒大小,刷牙后鼓励孩子吐出牙膏泡沫,无需刻意漱口(少量吞咽无害)。刷牙时,家长需采取正确姿势(如让孩子躺在家长腿上,家长从后方托住孩子头部),确保能清洁到牙齿的每一个面(唇面、舌面、邻面),刷牙时间不少于 2 分钟。
3 岁以上(乳牙全部萌出,开始学习自主刷牙):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如 “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 45 度角,轻柔旋转刷牙),但家长仍需每天协助孩子刷牙 1-2 次,检查清洁效果,避免因孩子刷牙不彻底导致龋坏。同时,可使用儿童专用牙线,帮助清洁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每周使用 2-3 次。
(二)饮食习惯调整:减少 “龋坏诱因”
控制夜奶频率与时间:对于 6 个月以上的儿童,应逐渐减少夜奶次数,1 岁左右尽量戒掉夜奶。若无法立即戒掉,夜奶后必须用温开水漱口或清洁口腔,避免奶液残留。
减少甜食摄入:控制孩子食用糖果、蛋糕、甜点、果汁等含糖食物的频率,避免在两餐之间频繁加餐。鼓励孩子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苹果、胡萝卜、芹菜),这些食物在咀嚼过程中能摩擦牙齿表面,帮助清洁口腔。
避免 “奶瓶喂养过度”:1 岁以后的儿童应逐渐过渡到用杯子喝奶、喝水,避免长期使用奶瓶,减少奶液与牙齿的接触时间。
(三)定期口腔检查与专业防护
定期检查:儿童从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每 3-6 个月应进行一次口腔检查。牙科医生会评估孩子的口腔状况,检查是否有早期龋坏,指导家长正确的护齿方法,并根据情况建议进行涂氟治疗或窝沟封闭(3-4 岁乳牙完全萌出后,可对乳磨牙进行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
涂氟治疗:涂氟治疗是将含氟药物涂抹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建议儿童从 1 岁开始,每半年进行一次涂氟治疗,直到 6 岁左右恒牙基本萌出,这是预防乳牙龋坏的有效手段。
及时治疗龋坏:一旦发现孩子乳牙出现龋坏(如牙面有白斑、黑洞、孩子进食时喊疼),应立即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由医生进行充填治疗(补牙)。切勿因 “乳牙会换” 而拖延治疗,导致龋坏加重,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儿童口腔健康是终身健康的基石,乳牙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未来生活质量。杭州一岁儿童乳牙全坏死的事件,为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 —— 护齿需从 “第一颗乳牙” 开始,摒弃 “乳牙无用” 的错误认知,建立科学的护齿习惯,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牙齿,自信地迎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