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岳阳楼记》之阴风怒号释译(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24 16:34:12 浏览量:2
《岳阳楼记》第三段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第三段:阴雨之景与悲情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感觉,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意境:此段通过描绘恶劣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迁客骚人”因个人境遇和外物影响而产生的悲苦凄凉之情。评论
《岳阳楼记》第三段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了范仲淹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刻的人生洞察。以下是对该段的评论:
️ 一、层次分明的阴郁图景与悲情渲染
第三段开篇即以“若夫”起笔,虚拟出一种典型情境,通过对恶劣自然景象的多层次描绘,烘托出悲凉氛围。
天气与环境:“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写阴雨连绵的持久,奠定了沉闷的基调;“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强化了环境的骇人感。天象与行旅:“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进一步渲染天地昏暗、毫无生气的状态;“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则从社会活动与舟船损毁的角度,暗示了前途的险恶与命运的无奈。时间与声响:“薄暮冥冥”给画面抹上沉重的暗色;“虎啸猿啼”则以凄厉的声响,衬托气氛的凄凉。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幅完整而逼真的凄风苦雨图。二、情景交融的悲情抒发
此段精彩之处在于,景物的描写自然引出了“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悲情。
情感与景物的关联:段中所有阴冷、昏暗、动荡的景物,都成为人物内心情感的投射。“登斯楼也”后所生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之情,便是因外物而感,情随景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感的典型性:这种因贬谪离乡、睹劣景而伤怀的情感,是无数“迁客骚人”可能共有的体验,范仲淹将其提炼升华,使其具有普遍意义。️ 三、精炼的语言与对比手法
四字短句的运用:此段大量运用四字短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等,节奏紧凑,层层渲染,极富表现力。对比手法的铺垫:第三段所描绘的阴冷之景与悲凉之情,与第四段春和景明之象和喜悦之情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悲一喜的并行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为第五段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理想境界埋下了伏笔。四、更深层的意蕴:对“以物喜以己悲”的反思
虽然此段极力渲染了景悲人悲的情绪,但其深层目的或许并非止于此。
对常人情感的摹写与超越:范仲淹生动摹写了常人难免会因环境优劣而情绪起伏的状态。然而,在全文的构思中,这种“感极而悲”和其后的“其喜洋洋”都只是铺垫,用以引出后文“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更高境界,从而凸显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总结
《岳阳楼记》第三段以其精湛的景物刻画、真挚的情感流露和巧妙的文章布局,成为了千古名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独立成画,生动展现了迁客骚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悲怆;又服务全局,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为升华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展现了范仲淹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卓越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