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伤害叫情感乱伦
发布时间:2025-09-22 17:46:41 浏览量:1
多少孩子需要像父亲一样去安慰自己的母亲,多少孩子需要像母亲一样去安慰自己的父亲?
心理学称呼这种现象为“情感父职化”或“情感母职化”。即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发生了颠倒,孩子被迫承担起本应由父母承担的情感支持、调解、安慰的角色。
这被称为情感乱伦。情感乱伦并非指身体上的性侵犯,而是指一种情感边界被严重践踏的关系。孩子被要求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这是极其不恰当且有害的。
父母有以下情形容易导致情感乱伦,
1. 婚姻关系失能:
夫妻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情感链接断裂,其中一方(或双方)只能将孩子作为替代性的伴侣进行情感输出。当父母的婚姻关系失能,当母亲向孩子诉说父亲的不是时,孩子内心会产生极端的冲突。爱父亲意味着对母亲不忠,疏远父亲又是违背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忠诚分裂”是极大的内耗。最终导致孩子产生扭曲的忠诚冲突。其实在妈宝男身上可能会存在这种情感乱伦的病症。孩子的父亲会抱怨母亲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自己的不是,导致孩子不跟自己亲近。孩子们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家里的一切大小事以母亲的意志为主。
2. 自身人格不成熟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往往心理年龄停滞在儿童期,他们自己是“巨婴”,需要一个“父母”来照顾自己,而这个“父母”的角色不幸由自己的孩子扮演。自身人格不成熟:这样的父母往往心理年龄停滞在儿童期,他们自己是“巨婴”,需要一个“父母”来照顾自己,而这个“父母”的角色不幸由自己的孩子扮演。
正如不是所有人都能考试及格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父母。有人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以后,才能做好父母。不同的人在成为合格的父母前有不同的课题需要攻克。
比如有些人从小被父母忽略,父母能给自己的支持和爱很少,那么这类人可能需要完成和原生家庭的切割,不再渴望向父母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和尊重的,而后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也有的人从小被自己的父母打压和提醒,被当做工具来养,慢慢地,大小事都要经过父母同意后,才敢去做,甚至嫁娶,没有父母的点头,也不敢决策。这类人就是传说中的妈宝男,妈宝女。
3. 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
他们很可能也是自己父母情绪垃圾桶的受害者,从未学过健康的情感处理方式,于是将这种模式无意识地传递给了下一代。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我是否能照顾好父母的情绪”上,而非自身的需求和感受上。他们无法形成健康的、独立的自我。
他们的童年被成年人的焦虑所侵占,永远处于一种“备战”状态,无法放松、天真地玩耍。他们从小就活得很累,无法享受轻松。
我想没有做父母的愿意看到这样的不幸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且,这个悲剧是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这样的父母欠孩子一句真诚的“对不起”。 告诉孩子“那时妈妈/爸爸不应该对你说那些话,那是我的问题,不该由你来承担”。
这样的父母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心理咨询不是“有病”才去,而是学习情绪管理和建立健康关系的“健身房”。
这样的父母最好多写日记,多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改变自己从了解自己开始。
这样的父母需要深深忏悔,不断去改变自己对待伴侣的态度,重建夫妻联盟。绝不把孩子拉入夫妻的战场。
学校、社区以及家庭,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成为共识。
让孩子回归童年,是成人世界的集体责任。
让孩子回归孩子的角色,或许才是成年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课题,更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标尺。每一个健康、快乐、拥有纯粹童年的孩子,背后都需要至少一个情绪稳定、人格成熟的成年人,以及一个能够支持这个成年人保持稳定的环境。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多挣钱,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环境。当面临人生变故的时候,能给自己以及自己爱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