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家有多动症娃?先看这几个心理因素,家长要上心

发布时间:2025-09-22 07:48:25  浏览量:2

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不仅与生理因素相关,心理层面的失衡也是重要诱因。孩子在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心理压力应对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会逐步影响其注意力与行为控制,进而表现出多动、冲动等症状。了解这些心理因素,能帮助家长更精准地识别孩子的心理困境,通过针对性引导减少多动症发生风险,助力孩子养成稳定的行为模式。

情绪调节能力薄弱易引发行为失控

多动症儿童常伴随情绪调节能力不足,难以平稳应对外界刺激与内心波动。当遇到挫折或负面情绪时,孩子无法通过合理方式疏导,易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失控,比如冲动哭闹、随意打断他人、突然做出多动动作。

这种情绪与行为的联动,会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孩子因情绪烦躁忍不住扭动身体,被老师批评后更觉委屈,进而出现更多多动行为。


自我认知偏差加剧行为问题

负面的自我认知会进一步放大孩子的多动倾向。部分孩子因长期被贴上“调皮”“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或频繁因行为问题被批评,逐渐形成“我总是做不好”“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自我否定认知。

负面自我认知还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社交中更易焦虑。为了逃避挫败感,孩子可能通过多动、调皮等行为转移注意力,或寻求他人关注,进一步固化多动症症状。


心理压力长期累积超出心理耐受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打破孩子的心理平衡,诱发或加重多动症状。压力来源可能是多方面的:家庭中父母过高的期望、频繁的批评指责;校园里学业任务过重、与同伴相处矛盾;甚至是生活中作息不规律、环境频繁变动等,都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儿童的心理耐受能力有限,当压力超出承受范围时,孩子无法通过成熟方式释放,便会通过多动、冲动等行为表现出来。


家庭心理支持缺失影响行为养成

家庭提供的心理支持不足,会让孩子缺乏行为控制的心理基础。部分家长因工作忙碌疏于陪伴,或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及时察觉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些家长教育方式极端,要么过度放任孩子的行为,要么严厉压制,导致孩子缺乏明确的行为边界感。

此外,若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频繁争吵、家庭成员间情感疏离,孩子会因缺乏安全感而内心焦虑,进而通过多动行为寻求关注或缓解不安。


了解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心理因素,是预防与干预的重要前提。沈阳六一儿童医院提醒家长,若发现孩子存在持续的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需关注其背后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情感支持与行为引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干预帮助孩子改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