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欢乐家长群》糖豆果宝儿童角色被评缺乏“孩子味”,是真实儿童心理还是成人化编剧?

发布时间:2025-09-18 17:22:58  浏览量:1

开学第一天,刘果宝和同学打架了。她不是主动惹事的那一个,却是唯一忍不住动了手的那一个。爸爸刘向上被老师叫到学校,刚处理完女儿打架的事,又发现五年级的儿子果宁还有900道口算题没写,而且作业本上竟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笔迹——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妹妹都帮他写过作业。这位编剧爸爸的一天,就在教学楼一楼到四楼的奔波中,充满了无奈与哭笑不得。

这样的场景,在《欢乐家长群》里并不少见。这部剧试图用轻松的方式,展现当下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种种挑战。家长群里,老师发了一条打扫教室的朋友圈,家长们立刻纷纷响应,有的表示可以立刻赶到学校帮忙,有的则对老师嘘寒问暖,这种过度反应让很多观众直呼“太真实了”。

剧中的孩子们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标签。果宝被评价为“心机最重”,为了换一块儿童手表,她不惜演戏陷害同学,甚至搞小团体孤立他人。初一则显得过于软弱没有主见,被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而糖豆则成熟得令人惊讶,他学习自觉、生活自律,不仅会揣测大人心事,还懂得给离异的父母制造机会,其心思与年龄显得不太相符。

这些孩子的言行,有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太自然。比如糖豆的懂事程度,几乎超出了对他年龄段的普遍认知,更像一个带着成人思维的小大人。相比之下,其他剧中的儿童角色,如《小巷人家》的林栋哲,虽然同样由糖豆的演员饰演,却显得更有“小孩味”,台词和行为都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不同家庭环境确实会塑造出不同性格的孩子。刘向上家的氛围比较民主,父亲豁达,母亲求真,他们的孩子果宁和果宝在外面不怯生,敢于表达自我。唐晓薇家的氛围是自由,但离异的家庭环境让糖豆早早学会了操心,承受了过多的精神压力。杨明彪家的氛围则透着焦虑,父母的各种担心也让孩子担心自己不够优秀。

即使考虑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剧中一些孩子的表现仍然略显刻意。例如,果宝作为刘向上和戴静的女儿,父亲豁达母亲无私,却表现出“一肚子坏水”的特点,这种性格与家庭环境的关联性在剧中的呈现有时不够充分。初一的父母性格豪迈要强,女儿却异常胆小怂包,这种强烈反差背后的成因也值得更多挖掘。

儿童角色的成功塑造,离不开贴合年龄的台词和行为设计。这部剧中的一些孩子台词,听起来确实有点像“小学生诗朗诵”,不太自然。观众更容易被那些能展现出“小学生脾气”的角色所打动,比如《小舍得》中的欢欢和米桃,她们会有孩子气的情绪、任性和小心思,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欢乐家长群》通过多个家庭展现了不同的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除了刘向上一家,还有离异但不离心的马英杰和唐晓薇家庭,以及重组家庭杨明彪和景婷婷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挑战,剧中试图呈现这些父母如何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学着成为更好的大人。

尽管剧中一些儿童角色的塑造存在成人化的倾向,但不少小演员的表演还是得到了认可。饰演刘果宁的汪煜轩,被认为生动形象地演出了一个欠揍熊孩子的设定,眼神和嘴角的小表情都很到位。饰演刘果宝的卫诺瑾,嗲嗲的声音腔调和丰富的小表情也展现出一种童真呆萌感。饰演初一的殷晨曦,则很好地诠释了一个胆小怯懦、性格内向,但后期逐渐变得勇敢大方的小女孩形象。

一部剧中的儿童角色能否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除了小演员的表演,剧组的指导也至关重要。包括对台词的处理、行为模式的设计,以及如何引导小演员理解并自然呈现角色。孩子戏份的处理,需要更多地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捕捉他们天真、懵懂却又偶尔直指本质的特质,避免低幼化或过于成熟的简单处理。

《欢乐家长群》确实反映了当下家长群中的一些现象,如家长对老师反应的过度解读,以及在家委会竞选等活动中暗自较劲。这些现象本身具有现实意义,为剧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当剧中的孩子过于直接地成为这些成人观念的传声筒,或者其行为仅仅是为了推动预设的剧情而非展现真实的成长轨迹时,角色的感染力难免会打折扣。

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是孩子们在校园和家庭生活中自然流露的情感,那些可能是盲目的崇拜、轻易的争吵与迅速的和好,或者是与父母间既依赖又试探的复杂心理。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比刻意设计的戏剧冲突更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