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医生详解:孩子乳牙坏了用不用治 | 科普一下
发布时间:2025-09-20 14:54:32 浏览量:2
“哎呀,乳牙反正要换,坏就坏了吧!”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然而作为一名儿童口腔医生,我在门诊中最常听到的却是:“医生,快给孩子看看牙吧,昨天半夜疼得都哭醒了。”牙齿上当初那个不起眼的小黑点,不知何时已经变成让孩子夜不能寐的疼痛来源。
关于乳牙的误区真不少。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我们来聊一聊乳牙龋坏的那些事儿。
误区一:“乳牙会换,坏了也没关系”
这是最常见,也是“坑娃”最深的误区。很多家长不知道,乳牙的使命不仅仅是咀嚼食物那么简单,它可是身兼数职的“战士”。
1.健康守护者
健康的乳牙可以让孩子充分咀嚼食物,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严重的龋齿会导致剧烈的疼痛,让孩子不敢咀嚼,或者长期只用一侧牙齿咀嚼,这样不仅可能造成面部发育的不对称,更重要的是,龋坏的牙齿是个细菌大本营,这些细菌和毒素可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严重的话引起发烧、肾炎、心脏疾病等。
2.自信塑造者
完整的门牙对孩子的发音至关重要,尤其是发“f”“s”这样的唇齿音时,如果前牙龋坏严重甚至缺失,孩子说话会“漏风”。另外,残缺的小黑牙可能使孩子不敢放声大笑,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社交能力。童年时期的心理阴影,有时候比牙齿本身的疾病更难治愈,家长们可不能忽视。
3.空间维持者
乳牙是恒牙萌出空间的“占位小能手”,它们早早地为恒牙占好座位。如果乳牙坏得太严重而提前“退场”的话,这个宝贵的位置就会被隔壁的牙齿侵占,未来恒牙萌出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空间了,变得里出外进,很可能还需要进行牙齿矫正的治疗。
4.恒牙保护者
乳牙下方对应的就是恒牙胚,可以说是恒牙的“胚胎期”。乳牙龋坏严重引发根尖周炎时,可能会波及恒牙。就像乳牙“着火”,“火势”可能会蔓延到恒牙,恒牙受到伤害,会导致牙齿颜色和形态的异常,相当于在“娘胎”里就受了伤。
误区二:“小孩子坏牙是因为吃糖,不吃糖就没事了”
糖确实是龋齿的“头号帮凶”,但除了糖,还有不少东西也会坏牙,大家都要警惕。让乳牙变坏的真正“罪魁祸首”叫牙菌斑,是一层附着在牙齿表面、肉眼看不见的薄膜,它好似一个牙齿“拆迁队”。而对牙齿搞破坏,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一是有“施工队”入场,口腔里得有“细菌工人”,特别是那些容易产酸的细菌,最坏。
二是“建材”到位,“拆迁队”需要“建材”才能干活,这个“建材”可不只是糖果,所有甜味和淀粉类的食物,如米饭、面条、饼干、蛋糕、水果等,都可以成为“施工材料”。
三是找到“工地”,牙齿有不容易清洁干净的沟沟缝缝,这些就是最佳的“施工场地”。
四是“施工”时间,细菌和酸有足够长的时间停留在牙齿上,就会一点一点地“搞破坏”。
因此,即使孩子不吃糖,如果他爱吃饼干、爱喝酸奶等,饭后不漱口,刷牙又没有清洁干净时,牙齿表面就会形成牙菌斑,那些藏在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就是在给这个牙齿“拆迁队”源源不断地输送材料,它们日夜不停地“开工”,用酸腐蚀牙齿,直到挖出一个大洞。
误区三:“钻牙太疼了,孩子受不了”
这可能是家长最大的顾虑了。但现在儿童口腔的理念和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专业的儿童牙医善于对小朋友进行行为引导,正面激励或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此外,当病变较重,孩子可能会出现强烈不适时,医生会适当局部应用麻药,让孩子无痛治疗;对一些年龄过小或者特殊情况的小朋友,也有镇静或全身麻醉下牙齿治疗等解决方法。
最重要的是:越早治疗,过程越简单,孩子痛苦越小,费用也越少!早期一个小洞,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补一下就好,孩子几乎没什么感觉。如果拖到需要做根管治疗,治疗过程长又复杂,治疗难度和费用也会大大增加。
因此,别再被“乳牙坏了不用治”的谣言误导啦!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用正确的行动守护孩子。从小守护好一口健康的牙齿,不仅是给孩子一份受益终身的宝贵礼物,更是在为他们的灿烂笑容和自信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张桂莲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
于国霞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