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再出问题,儿童套餐以“死菜”蒙骗,逾两千万家庭受害
发布时间:2025-09-19 21:21:54 浏览量:2
遭遇舆论狂轰滥炸五天,西贝这回还是认了错,亲自道了歉。
罗永浩在微博上爆料吐槽了西贝,结果两边瞬间掀起了一场超级激烈的舆论大战。
西贝老总贾国龙硬是说自家根本没用啥预制菜,还特地开直播给大家看厨房,亲自澄清清白。
谁也没料到,这个“开放”的决定反倒让西贝陷进更猛烈的舆论漩涡,行业声誉遭了更大打击。
公众对西贝念念不忘,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特别看重那股厨房“锅气”的味道。
9月15日这一天,西贝终究低头承认了错误,罗永浩凭借自己的行动和毅力,帮西贝重新找回了那股餐厅独有的“锅气”。
西贝原来的锅气
1988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贾国龙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羊肉泡馍和鸡肉炒疙瘩,凭借一口现做的锅,渐渐积攒起了声誉。
瞧着慢慢折腾了五年,小小的店铺摇身一变成了内蒙古西贝餐饮有限公司,靠着那招“现做现炒”的招牌活儿,一步步地从内蒙古闯荡到了北京。
那会儿京城的餐饮市场早已人满为患,各种菜系、火锅店挤得水泄不通。
西贝偏偏挑了西北菜这条不太热闹的路子,主推莜面、烧麦、牛羊汤锅这种地道的特色,结果竟然一炮打响,招牌上的有机莜面和嫩烤羔羊腿还真成了热门。
店开得越来越多,要铺到全国去,人家就犯愁了:这么多地方,菜味儿还能统一吗?
要是哪家店操作走偏了,食品安全那块儿也可能出状况。
这差不多成了所有中餐连锁店的“硬骨头”,中餐步骤复杂,讲究手艺活,想弄成统一标准还真不容易。
后来冷链物流和食品加工技术一发展,中央厨房就成了出路,西贝也不例外。
2020年10月,内蒙古那边搞了个“超级中央厨房”项目,占地193.8亩,投资大概有6个亿,打算建四个中央厨房。
这厨房面积,比之前华北、华东、华南三大厨房加起来还大6倍呢,那个时候还吹着说要用急冻锁鲜技术,把各种菜系大师傅的手艺百分百还原。
谁能料到,这股对标准化苛刻到极点的执着,竟然为日后的舆论风暴埋下了隐患。
找回的珍贵
今年9月10号,罗永浩直接在微博上点了名西贝,说他们几乎全靠预制菜撑场面,价格还贵得离谱。
话一出,贾国龙立马火了,面对媒体坚决说西贝绝对没用一份预制菜,还扬言要跟罗永浩打官司。
估摸着是觉得自家产品靠谱,西贝还特地敞开了全国各门店的厨房,欢迎大家随时来瞧瞧。
结果这开放一来,客人们在后厨瞅见的,全是冷冻预加工的货色:鸡汤是加热就能上桌的,肉夹馍的馅还是冻着的,那羊腿保质竟然有两年,连西兰花这种菜都成了能存很久的冷冻货。
遇到质问,贾国龙还在那里给大家上课,说“预制和预制菜可不一样”:西贝中央厨房提供的都是“预加工原料”,不是那种做成熟食冷冻好,拿出来加热就能开吃的“预制菜”。
不管他怎么辩解,许多消费者就是不认可。
说白了,大家纠结的其实不是“预制”和“预制菜”咋定义,而是掏了钱没能吃着想要的“锅气”,感觉价不对路。
最大的争论
提到价钱,这可是西贝这回闹得沸沸扬扬的关键所在。
贾国龙9月11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么多年碰到的最大冤案就是西贝贵”,他还提到利润差不多只有5%,罗永浩五个人点了13道菜(两道是双份),花了800多块,算不上贵。
可消费者的体验就大不相同了:按照窄门餐眼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西贝在全国大概有351家门店,人均消费达到85.03元。
这个价位比外婆家、绿茶餐厅这些连锁中餐要贵些,就连同样做西北菜的晋家门,人均也便宜个二三十块钱呢。
西贝这事儿也不是头回因“贵”被推上热搜,2023年那会儿,三个蒸饺卖29块就被怼,21块一个馒头更是被喊成“天价”。
2020年,外卖上18道菜涨了1到10块钱,弄得挺闹心,直到贾国龙出面道歉,事情才慢慢平息下来。
西贝敢这么定价,实际上跟它2017年开始走家庭亲子友好路线脱不了干系,专门做儿童餐、营造温馨氛围,借此抬高价格,打出的口号是“给孩子更好的”,希望家长不仅买的是饭菜,更是在买陪伴孩子的那份时光。
从数据上看,2025年暑假,西贝家庭带娃来吃饭的人数飙破230万,同比多了25%,儿童餐卖出了400万份,这定位着实蛮有成效的。
可是,没想到才过十几天,就有人开始质疑:“保质期24个月的有机西兰花,真能拿来做孩子能吃的菜吗?”
存了24个月的西兰花,简直就是铁板钉钉的“僵尸菜”,即便保存得再好,营养还能剩下多少呢?
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去年儿童套餐竟卖出了2000万份,这下知道家长花那么多钱喂孩子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了。
说实在的,西贝的问题其实不在预制菜,标准化这块也没毛病。
中餐搞连锁,没中央厨房确实很难保证味道和安全。
可西贝得注意了,大家吃中餐,特别是那些愿意花80多块人均的,讲究的不光是“稳定”,还有那份现点现做的热腾腾和满足感呢。
贾国龙提到利润顶多只有5%,成本大概真花在中央厨房和儿童餐这块儿上了,可消费者眼里啥也没看见,就瞧见“冻货”和“贵”,那当然觉得吃亏了。
等到9月15号,西贝总算认了错,说明白了“生产工艺跟顾客期望差距挺大的”,还保证赶在10月1号之前,把部分菜品调整回店里现炒、现烤、现煮、现卤。
久违的“锅气”,这才算真正露出回归的迹象。
结语
标准化是走向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不能忘了咱中餐的“根”啊。
那股让人暖心的烟火味儿,再加上吃货们对“花得值”的那份盼头。
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他们就是不愿意花大价钱买那种“缺乏灵魂”的菜品。
无论连锁品牌多么庞大,归根结底得靠“味道好、物有所值”才能抓住顾客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