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以爱为翼,守护伤痛中的童心|儿童创面治疗中人文关怀的温暖践行

发布时间:2025-09-19 18:01:08  浏览量:16

韩颖 高明杰 杨亚聪,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门诊部

医院门诊的白色长廊

总裹挟着医疗器械的冷硬质感

消毒水气味里更藏着挥之不去的紧张

而人文关怀恰如一束温柔的光

穿透这份凝重

照亮病痛中患儿的世界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护理团队

正以细腻的观察

真诚的共情

满含爱意的行动

将门诊换药室变成一个

传递关怀与勇气的温暖港湾

初遇:以童趣化解哭声里的恐惧

2025年4月,2岁的小酒窝因车轮碾压导致右足外伤,辗转多家医院后,带着反复红肿渗液的创面来到我中心创口门诊。

第一次换药时,治疗室瞬间被孩子尖锐的哭喊声填满——粘连的纱布揭开的刹那,孩子像受惊的小兽般拼命挣扎,爷爷颤抖着按住孩子的手,指节泛白,祖孙俩共同承受的恐惧,在空气中蔓延。

护士敏锐捕捉到推车上摇晃的奥特曼挂件,那是孩子熟悉又依赖的“伙伴”。她灵机一动,举起无菌镊子,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轻声说:“小酒窝快看!奥特曼来帮忙啦,它说你的脚丫里藏着大怪兽,咱们一起把它赶走好不好?”镊子开合的“咔嗒”声,模仿着奥特曼战斗的节奏,成功吸引了孩子挂着泪珠的眼睛。当医生开始清创时,小酒窝紧紧抱住奥特曼挂件,哭声竟奇迹般地渐渐平息。这一刻,护理人员深深体会到:孩子的恐惧从不是“无理取闹”,而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医护人员的双手,不仅能操作器械,更能成为传递安心的桥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悄悄化解心底的害怕。

转机:用约定搭建治愈的信任之桥

再次换药时,小酒窝仍旧远远蜷缩在走廊转角啜泣,对治疗室的门充满抗拒。护士没有上前催促,而是蹲下身,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闪着微光的彩色贴纸——这是她特意准备的“温暖钥匙”:“小酒窝你看,这是会发光的星星!咱们约定好,每好好换一次药就收集一颗,等星星收集齐了,你的小脚丫就能跑啦!”当星星贴纸稳稳贴在孩子手臂上“亮”起来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的微光,不再一味躲闪。

换药台上,提前调好的动画片缓缓播放。这一次,小酒窝虽然眉头依旧紧皱,却没有再踢翻换药盘。离开时,他指着手臂上的贴纸,又指指脚上的结痂,奶声奶气地说:“黑星星变成红星星了!”爷爷急忙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孩子踮着脚,和护士互相竖起了大拇指。这便是人文关怀的力量,它用孩子的语言搭建起医患间的信任之桥,让原本痛苦的治疗,变成了一场充满期待的“约定”,让孩子在被理解中,慢慢放下了心底的戒备。

蜕变:以尊重唤醒勇气的萌芽

第六次换药时,小酒窝伤口的新生肉芽如春笋般鲜嫩,治疗车上新添的泡沫敷料被护士变成了“甜甜的棉花糖”。“这是不会让你痛的‘棉花糖’,咱们一起数到五,它就会轻轻盖住小伤口!”1、2、3、4、5——随着数声落下,可爱的“棉花糖”敷料稳稳贴上创面。突然,小酒窝抓起剩余的敷料,塞进护士口袋,笑着说:“给阿姨的玩具!”稚嫩的举动,让换药室里响起了温暖的笑声,原本紧绷的氛围,彻底变得轻松起来。

当护理人员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将冰冷的医疗操作转化为他们能感知的温暖场景,孩子便不再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小患者”,而是被尊重、被呵护的“小主角”。那块柔软的“棉花糖”敷料,不仅覆盖了物理的创面,更包裹住了孩子心中逐渐生长的勇气,让他们从害怕治疗变成主动参与康复,在关怀中悄悄完成了成长的蜕变。

终章:让温暖镌刻成长的印记

最后一次换药时,小酒窝不等护士招呼就主动伸出小脚,皱着鼻子假装苦恼了一下,随即又指着淡粉色的疤痕宣布:“棉花糖变成彩虹啦!”阳光透过窗户洒落进来,曾经被哭闹声填满的空间,如今回荡着孩子哼唱的童谣,与器械轻碰的声音交织成轻柔的协奏。

那些融入治疗中的小小举动——奥特曼的“战斗”、星星的约定、“棉花糖”敷料……或许会成为孩子记忆里的一束光。它们无法抹去伤痛留下的物理痕迹,却能将曾经的恐惧转化为成长的勋章,让每一次医疗接触,都变成心灵被滋养的契机。

人文关怀的启示:让医学充满爱的温度

在儿童护理中,人文关怀的核心是“看见”与“尊重”——看见孩子对未知的恐惧,理解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看见家属隐藏的焦虑,给予他们支持与安慰;尊重每一个小生命的感受,回应他们对温暖与安全的本能渴望。当护士用奥特曼的勇敢替代“不要动”的指令,用星星贴纸的收集替代“快好了”的简单安慰,本质上是在用心构建医患之间的情感联结:医疗不再是单向的技术施予,而是充满温度的双向互动。

当小酒窝们带着“彩虹疤痕”离开医院,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身体的痊愈,更是一段被温柔以待的记忆,一份关于爱与勇气的童年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