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大,跟父母说话就越不耐烦?
发布时间:2025-09-18 18:07:48 浏览量:1
“以前孩子都很黏我的,现在跟他说两句就不耐烦。”
“有时候只是关心他一下,他却像把我当做什么仇人一样大喊大叫的。”
很多家长发现,随着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与孩子的交流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孩子常常表现出不耐烦、敷衍甚至回避的态度。亲子间的沟通无法进行,与孩子的距离似乎也在变得越来越远。家长们在暗自着急的同时也在疑惑:孩子以前明明都很乖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高二女生小雅最近在房门上贴了“请敲门”的纸条。妈妈每次进屋帮忙收拾,小雅都会迅速将手机锁屏,语气不耐烦地抱怨:“妈你进来能不能先敲门?”
这并不是因为小雅有了什么小秘密,而是她正在构建自我的边界——这是青少年发展的自然过程。
进入青春期后的一大特点,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希望被当做成年人来对待,这样的心理需求也让他们展现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要求其他人不要随便进他们的房间。这种对 “房间主权”的在意,本质上是孩子在试探 “自我边界” 的范围,他们想知道“哪些事我能自己说了算”“我的空间能被尊重到什么程度”。
可很多家长容易误读这种行为,比如小雅妈妈一开始会觉得 “孩子长大了就跟我生分了”,甚至偷偷观察女儿房间的动静,担心她 “是不是早恋了”“有没有偷偷玩手机”。但其实,当家长越想 “摸清” 孩子的房间,孩子反而会把边界筑得更牢,这也会让原本轻松的亲子相处,反而多了层隔阂。
高三学生小杰刚放下笔,把写完的作业叠好,妈妈端着水杯走过来,轻声提醒:“注意眼睛,起来活动休息会儿吧。” 可没等她把水杯放下,小杰却突然发火:“你别总管我!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
其实小杰这股 “莫名的火”,并不是针对妈妈的关心,而是高三阶段的青少年被多重压力裹住后,心理敏感的本能反应。进入高三,他的生活几乎被学习填满,每天平均时间超过10个小时,同学们都在暗自较劲,竞争非常激烈,这些无形的压力像一张越收越紧的网,将他牢牢困在其中。
再加上小杰内心还承受着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如果考不好该怎么办?这些疑问时常在夜深人静时萦绕心头,让他难以安眠。
当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心理能量会持续消耗,就像手机电量一样逐渐枯竭。这时,任何外界的干扰,哪怕是善意的关心,都可能成为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小杰的发火不是不懂事,而是心理电量严重不足的预警信号——他的情绪管理系统已经超负荷运转,再难保持平和的心态回应关怀。
想多了解孩子的日常,别总用“查岗式”的问话,尤其对周末难得放松的高中生来说,与其追着问“今天学了啥”“有没有事”,不如借着轻松的相处搭个无压力的交流小环境,让他愿意主动把心里的事说出来。
比如孩子周末晚上抽半小时放松,你们一起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不用急着催他“看完赶紧去学习”,反而可以顺着屏幕里的内容随口搭话:要是看到主人公蹲下来摸小狗的画面,你就笑着说 “哎,这小狗跟奶奶家以前那只大黄好像啊,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总牵着它在院子里追蝴蝶,跑起来连鞋都差点掉了”。不用盯着他等回应,也不刻意往学习上绕,就单纯聊点回忆里的小事。
这样的相处,既没占用他宝贵的放松时间,也没有“必须回答问题”的压力,孩子不用紧绷着神经应对“查岗”,反而会在回忆和闲聊里,悄悄把班里的小事、学习间隙的轻松时刻说给你听。不用刻意找话题,不用追着问细节,亲子间的了解就在这些自然的互动里慢慢加深,比一遍遍追问“在学校怎么样”要舒服多了。
家长跟孩子聊日常时,常不自觉问出“今天老师讲什么了?”“考试成绩怎么样?”,这些问题看着是关心,却带着点 “任务式” 的紧绷感,孩子听了容易觉得像在 “被审问”,要么敷衍答一句“没什么”,要么干脆闭口不说话。
其实换种问法,效果会完全不同:把“今天老师讲什么了?”换成“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不用孩子硬着头皮回忆“讲了哪些知识点”,反而能引导他想起课堂上的小玩笑、同学间的小互动;把“考试成绩怎么样?”换成“需要爸爸妈妈在哪方面支持你?”,不盯着分数高低追问,而是主动问孩子“需要什么帮助”,更能让他感受到“爸妈在意的是我,不是只看成绩”。
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既卸下了孩子“被审问”的压力,又悄悄传递了对他的尊重。孩子不用被迫 “汇报情况”,反而更愿意主动把心里的小事、课堂上的细节慢慢讲出来。
孩子遇到烦心事跟家长抱怨时,别急着先下判断、做评价,比如孩子说“同桌总跟我抢东西,好烦啊”,要是一开口就说“肯定是你也有不对的地方”“这点小事别这么斤斤计较”,孩子多半会立马闭嘴,觉得 “你根本不理解我”。
其实更有效的方式是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再聊具体的事。可以先顺着他的感受说:“同桌总抢你东西,你肯定特别委屈吧?换作是我,我也会不舒服”。先让孩子知道“我的情绪被看见了、被接纳了”,他才愿意继续把没说完的话讲出来。等孩子情绪平复些,再慢慢聊事实:“那他是每次都抢,还是今天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呀?你当时是怎么跟他说的?”
这样先接纳情绪、再讨论事实的方式,不会让孩子觉得“被否定”,反而能感受到“爸妈是站在我这边的”,交流的通道自然能一直保持顺畅。孩子以后再遇到烦恼,也会愿意主动跟父母说,而不是藏在心里。
四、写在最后面对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种种变化,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到底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这是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最挂心的事。为此,优志愿重磅推出的家长学园,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这可不是一门简单的课,而是一个“家庭军师团”,专门帮家长们解决亲子沟通和升学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了解历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