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苏馨”巾帼调解系列展播⑫丨杨立娟:以“三心三意”践使命 用担当奉献促和谐

发布时间:2025-09-18 17:29:49  浏览量:1

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妇联组织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妇女儿童和家庭。新形势下,如何及时发现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并进行有效化解,已经成为妇联工作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江苏省妇联系统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广大妇女儿童的新需求新期盼,把下大力气做好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作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搭建平台、丰富手段、多方联动等一系列举措,把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为深化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省妇联以典型培树为抓手,精心打造“苏馨”巾帼调解工作品牌,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响应,结合地域特色与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多元调解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家事“解铃人”工作品牌,着力为万千家庭的幸福安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持久动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温暖答卷。

基层是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最前沿。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的杨立娟,曾任镇人大主任并分管政法工作,深谙妇女儿童困境与矛盾就地化解之策。2017年,杨立娟牵头成立“杨大姐工作站”专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累计接访群众5655人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327起,实现群众诉求“件件落实、事事回音”。

杨立娟紧扣妇联“联系、服务、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核心使命,创新“三心三意”工作法,扎根基层,积极参与治理。2012年被评为海门首届“金牌老舅妈”,2012-2022年蝉联南通市“十佳”调解员,2020-2021年获评“南通市最美法律明白人”,2022年荣登“江苏好人”榜并获“南通好人”称号。

以“三心”筑基石铸根基,做妇儿权益的坚定守护者

守初心:锚定为民方向,践行妇联使命。“为妇女儿童办实事,让矛盾化解在身边”是杨立娟不变的初心。从分管政法到退休扎根调解一线,她的身份虽转变,但“为群众排忧、为妇儿发声”的赤诚从未改变。面对家暴求助妇女,她耐心倾听并联动法援维权;遇到留守困境儿童陷入困境,她协调学校、民政织密保障网。她珍藏的16本调解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每起纠纷细节,每一页都写满对初心的坚守,让妇联的关怀直抵基层。

持耐心:细解家庭心结,守护万家和谐。家庭是妇联工作的重要阵地,家长里短的矛盾需要“慢功夫”疏导,杨立娟的耐心正是化解家庭纠纷的“良药”。2023年冬天,袁家三兄妹因赡养摔伤老母争执致亲情破裂。杨立娟得知后,冒大雨上门,分头恳谈,承诺“一定帮你们找回和气”。她向老大忆母亲供学之艰,对老二提母亲照料病孩之恩,与老三(女儿)话母亲持家不易;同时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用通俗语言解读赡养义务。三天后,她提出“轮值照料、费用分摊、存单监管”方案,终使袁家三兄妹和好如初。老大袁某送来“家庭和睦的老娘舅,为民办事的贴心人”锦旗,正是她耐心调解的最好见证。

秉公心:坚守公平底线,护航弱势权益。在劳资纠纷、意外赔偿等问题中,妇女儿童常处于弱势,杨立娟的“公心”,是守护权益的“定心石”。2024年3月,某食品厂门卫宋某猝死,遗属情绪激动堵门讨说法,厂方因负责人出差陷入混乱。杨立娟第一时间赶到,递上热茶安抚家属:“妹子别慌,我会帮你们争取合理权益,孩子未来有保障。”随后,她紧急联系厂方负责人,解读政策:“宋师傅工作时间出事,企业道义与责任不能少,尤其要考虑他妻子独自养娃的难处。”鉴于宋某未参保不适用常规工伤赔偿,她采取“背靠背”调解:向家属客观分析赔偿范围,对厂方强调责任担当。48小时后,双方签下70万元赔偿协议,兼顾了妇儿权益与企业实际。厂方负责人叹服:“杨大姐的公正,让双方心服口服。”

以“三意”暖民心,做基层治理的温情践行者

用诚意拉近距离,搭建信任桥梁。“要化解矛盾,先走进群众心里”,杨立娟以诚意待每位当事人,让妇联“娘家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她走访纠纷家庭时,总是先坐下来听群众“倒苦水”;化解婆媳矛盾,先夸儿媳持家不易,再劝婆婆多体谅年轻人;调处妇女创业纠纷,先深挖双方创业初衷、资金投入及家庭压力,再寻求兼顾双方利益共赢方案。经她调解过的群众,逢人就说:“遇到困难,就找杨大姐,我们信她。”这份诚意,让她快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为调解筑牢信任基础。

用善意温暖人心,化解对立情绪。矛盾纠纷中,当事人往往带着情绪,杨立娟用善意融化对立的坚冰。处理婚姻纠纷时,从不会简单劝和或劝离,而是用善意理解双方难处:对因丈夫忽视家庭而委屈的妻子,会共情“家务和工作两头忙确实累”;对因压力大而疏忽家庭的丈夫,会提醒“家人需要陪伴与关心”。有一对夫妻因育儿观念分歧要离婚,她了解到妻子担心孩子没人带,丈夫怕工作忙照顾不好孩子,建议“丈夫每天抽1小时陪孩子,妻子每周留半天自我放松”,并帮他们联系社区育儿讲座。夫妻最终打消离婚念头。妻子感慨:“杨大姐没说一句重话,却让我们知道彼此的心意,这份善意太暖了。”她用善意让当事人感受到关怀,让矛盾在理解中化解。

用暖意服务群众,延伸妇联关怀。杨立娟不仅专注调解,更善于用“暖意”将妇联服务延伸到调解之外,让群众感受到持续的关怀。她记挂当事人难处:调解完赡养纠纷,会定期回访老人生活情况;帮妇女维权后,会跟进她的工作与生活,有合适的就业信息第一时间告知;遇到困难家庭的孩子,会自费购买学习用品相赠。有次调解完一起离婚纠纷,得知女方独自带娃生活困难,便帮其联系社区公益岗,还协调学校为孩子申请助学金。女方感动地说:“杨大姐帮我解了纠纷,还牵挂着我们娘俩的生活,比亲人还亲!”她用点滴暖意,将妇联的服务落到实处,让群众感受到“调解结束,关怀不落幕”。

以“帮带”聚合力,做基层治理的“带头人”

传经验:笔记当教材,复盘授方法。杨立娟将16本调解笔记当作“教材”,定期组织年轻调解员复盘案例。她细致拆解调解思路,让年轻调解员既学到技巧,更懂妇联工作核心。

带新人:实战当课堂,手把手教技巧。杨立娟带着年轻同事跑一线,参与实际调解。遇到婆媳矛盾,现场教怎么听诉求、平衡立场;处理邻里纠纷,传“先共情再讲道理”的方法。有次年轻调解员调解离婚纠纷卡壳,她引导聚焦探望时间、抚养费等细节协商,事后还总结“调解是找双方可接受的出路”。

建队伍:老带新作纽带,树品牌聚合力。在杨立娟带动下,“杨大姐工作站”逐步培养出一批善解家庭矛盾、维护妇儿权益的调解骨干,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传承链。现如今,群众遇到纠纷会主动寻求工作站帮助。这支巾帼调解队伍,既是基层和谐的守护者,也为“传帮带”凝聚治理合力提供了鲜活经验。

走进麦秆画的世界 触摸非遗的温度——江苏省妇女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非遗系列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