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考特:孩子不需要“丝瓜汤”!这位心理学讲教你跨越代沟的亲子沟通术
发布时间:2025-09-18 06:40:46 浏览量:1
女性视角 | 写作疗愈 | 亲子故事 | 心理观察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带着孩子一起看清世界
今天很晚从外面回来,扫了一眼今天的热搜:“丝瓜汤文学为何引起共鸣:命令式的关爱让人疲倦。”的视频排上前十。
还别说,这个梗我也不知道!赶紧补补课,哦,原来是两代人的现实隔膜和沟通鸿沟。
生于物质稀缺的父母,永远在 “用养生代替沟通”:当孩子倾诉工作压力、情感烦恼时,父母往往避开问题本质,转而叮嘱 “别熬夜,喝碗丝瓜汤败火”;当家庭出现观念分歧,长辈也习惯用 “多喝汤补身体” 来转移话题。
呃,像不像你男朋友在你生病时对你说“要多喝水”?
看来,父母也在用饮食关怀掩盖真情实感的表达,逃避精神层面的沟通!而且,这还不是个例,面对精神食粮远远多于物质需求的孩子,很多父母大多不知所措。
这是代沟吗?也不尽然!
我在早教、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这么多年,知道这里面有更多隐瞒的心理!
所以,今天咱们要邀请的是与儿科医生兼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考特,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什么是孩子的独立,以及基于爱的亲子沟通如何速成等话题。
01
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我:温尼考特医生,今天网络上出了个“丝瓜汤”现象,我觉得跟您在《家是我们开始的地方》一书中提到的“为你好”类型的妈妈。所以,我想和您一起来探讨相关的话题。
温尼考特:这很有趣,不是吗?表面上这是一碗丝瓜汤,实际上却反映了家庭沟通中的深层问题。父母通过“为你好”的方式表达关心,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情绪和需求。这种沟通模式违反了“合作原则”,双方各说各话,形成了一种沟通的死循环。
我:确实如此。很多年轻人表示,这种“养生式”的关心让他们感到窒息。父母把所有情感、冲突和结构性问题都简化为身体上的小毛病,再用食补来解决。
温尼考特:这正是问题所在。父母的爱是真实的,但表达方式却需要更新。在过去物质稀缺的年代,父母基于匮乏年代形成的生活经验,到孩子这里,只能变成诙谐的“梗”了。
我:嗯,所以也不能怪父母咯!信息更替、选择多样的今天,过去的经验已不适用。您在研究中提出了“够好的母亲”(国内有人又称60分母亲,另母亲是一个统称,表示主要抚育者,不限母亲)这一概念,这对解决“丝瓜汤”困境有什么启示?
温尼考特:“够好的母亲”既不是“忽视妈”(什么也不管),也不是“包办妈”(什么都要管),而是能够针对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恰到好处的关注和支持的母亲。
我:这意味着父母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是吗?
温尼考特:正是如此。初期,婴儿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产生自己是全能的感受。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会逐渐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这时,母亲就需要逐步放手,让孩子发展出真实的自我。
我:嗯,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强调了逐步放手的历程:3岁退出餐桌、5岁退出卧室、6岁退出浴室、8岁退出隐私空间、12岁退出个人选择空间……看来是非常必要的呀!但是,很多父母似乎很难做到这种“逐步放手”。
温尼考特:究其原因其实是在父母这端,父母潜意识里会感觉“放手”意味着一种丧失和分离。当面对孩子慢慢长大,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自己时,父母会体验到一种有切肤之痛的丧失感。
我:明白了,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完美无死角的,而是“足够好的”;而且是要随着孩子成长而不断变化的!
温尼考特:正是!
02
什么是孩子的独立
我:您认为孩子的独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温尼考特:独立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从两到三岁开始,孩子就有强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欲望。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失败来完成的。
我:哦,我知道这个阶段,国内有家长会把这个阶段称为“第一次叛逆期”,其实是孩子在萌芽独立与自我呀!那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温尼考特:父母应该是孩子的“脚手架”(从旁辅助),给他们搭梯子和台阶,帮助孩子一步步提升。当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起来后,他就不会惧怕遇到的难题。
我:但是现实中,很多父母要么不敢放手,要么逼着孩子过早独立。
温尼考特: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真正的独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了解孩子能力的基础上,给予他们适当的选择权和支持。
我:随着孩子进一步独立时,比如孩子到青春期,从家长的视角那真是到了“狗都嫌”的时期,父母该如何保护好孩子的独立性呢?
真正的爱是平衡和界限。这事是你的,你来做,我不用代劳;那事是我的,我来管,而不是推脱给你。父母有边界感,尊重孩子的空间和独立性,孩子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我:您在《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中提到“真实自体”和“假性自体”的巨大差异,家长要如何发展孩子的真实自体呢?
温尼考特:发展真实自体的关键,在于提供包容而不评判的环境。当孩子表达真实感受时,不去否定或纠正,而是尝试理解与接纳。即使孩子的想法与父母期待不同,也要尊重其自主性。真实自体就像一颗种子,需要土壤、阳光和空间,而不是模具和剪刀。
我:您对陷入“丝瓜汤”式沟通困境的家庭有什么建议?
父母需要学会“课题分离”。理解孩子的拒绝不是对自己价值和付出的否定,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孩子也需要理解,父母那些激烈的情感和感受,很多时候是关于他们自己在面对分离时的疼痛感。
03
基于爱的亲子沟通如何速成
我:父母谈到“丝瓜汤”,会让孩子不舒服;不过我联想到港剧中的经典台词——“你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吃”,却会让人温暖。这两者差异从何而来?
温尼考特:这种差异在于沟通的姿态和立场。“丝瓜汤”给孩子窒息感,传递的意思是:你的感受不重要!而恰如其时的“煮碗面”表面是在询问饥饿与否,实质是传递共情与支持。它不评判、不否定对方的情绪,而是传递了一种信息:“我看到了你的感受,我在这里陪着你。”
我:哦,明白了。前者有某种居高临下的强制性;而后者是一种平等的沟通关系。这是两者不同的沟通哲学:即前者是单向的“为你好”,后者是双向的“我陪你”!那有什么基于爱的亲子沟通速成方法吗?
温尼考特:是的,前者筑起高墙,后者搭建桥梁。要速成,也有方法,那就是拆掉墙,搭起桥。具体有三点:首先,用耳朵代替嘴巴,多倾听少指导;其次,用提问代替断言,问“你怎么看”而不是“你应该”;最后,用陪伴代替解决,承认“我也不懂,但我愿意陪你一起面对”。
写在最后:
与温尼考特一番对话后,也点醒了我:要跟上年轻人步伐了,甚至要让年轻人做主人,把自己放到追随的角色。
正如知名漫画家蔡志忠所说:“你身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决定,父母永远支持。”
这种尊重和信任,才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最宝贵支持。
所以,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孩子既能勇敢地说出“我不需要”,也能温柔地道出“我需要”。
你有没有遇到过“丝瓜汤”式的沟通困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思考~
延伸阅读:
温尼考特:《家是我们开始的地方》、《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