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处在敏感期有啥表现?应对指南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17 08:42:41  浏览量:1

在幼儿园工作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孩子的行为被家长误解。就像有个小朋友,在教室不停地把玩具扔到地上,家长觉得他调皮捣蛋,狠狠批评了他。可实际上,这也许是孩子处在运动敏感期,正通过扔东西探索肢体动作和物品运动轨迹呢。还有孩子到新环境,非要把东西按自己方式摆放好,不然就大哭大闹,家长只觉得孩子任性,却不知这是秩序敏感期的表现。这些被误解的行为,让孩子委屈,也让家长头疼。那孩子这些看似“熊”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成长密码呢?

儿童敏感期是自然成长规律的外显表现。简单来讲,孩子在特定阶段会对某些事特别感兴趣,还会不断重复相关行为来学习成长。就好比前面说的扔东西和执着于秩序,看似异常,实则符合他们当下的发展需求。而且每个敏感期都有对应的黄金引导窗口,在这个时间段正确引导,孩子能更好发展相应能力。比如2 - 4岁是秩序敏感期,这时培养规则意识就事半功倍,错过再培养就难一些。另外,家庭环境创设比刻意训练重要多了。以语言敏感期为例,不用强制孩子背诵诗词,营造良好对话场景,多和孩子聊天,孩子自然能学好语言。了解了敏感期的本质,那孩子在不同阶段都有哪些具体的敏感期表现呢?

我整理了0 - 6岁五大敏感期的对照表,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说说。

这个阶段孩子靠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认识世界。他们会盯着色彩鲜艳的东西看,喜欢用手摸各种物品,还会把东西放嘴里尝。像孩子会对家里灯光、墙上画感兴趣,伸手去抓;拿到新玩具,第一反应就是放嘴里咬。所以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不同材质、形状、颜色的物品感受。

孩子开始学走路、跑跳,喜欢扔东西、攀爬。前面扔玩具的小朋友,就是在锻炼手臂力量和手眼协调能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安全的运动环境,让他们尽情跑跳、攀爬。

孩子开始牙牙学语,喜欢模仿大人说话,还会自言自语。有的孩子会进入“脏话期”,觉得说脏话好玩。这时候家长别紧张打骂,要正确引导,告诉孩子文明用语。

孩子对物品摆放、做事顺序、生活规律有严格要求。比如睡觉前先刷牙、洗脸,再听故事,顺序打乱就不开心。家长要尊重孩子秩序感,满足要求,同时引导建立合理规则。

孩子喜欢和小伙伴玩,关注别人行为情绪,也有了自我意识。这时家长要教孩子社交礼仪,像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知道了不同敏感期的表现,那在家庭中该怎么应对,为孩子创设合适的环境呢?

在孩子的敏感期,家庭环境创设至关重要。对于感官敏感期的孩子,家里可以布置色彩鲜艳的装饰品,准备不同材质的布料、玩具让他们触摸感受。运动敏感期的孩子,家里要有足够空间活动,也可以在户外找安全地方让他们跑跳。

当孩子出现让家长头疼的行为时,要冷静应对。比如孩子在语言敏感期说脏话,家长别紧张,装作没听见或转移注意力,等孩子平静再讲道理。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因东西没摆好哭闹,家长可以和他们一起重新摆好。不过,家长也要注意常见的错误干预方式。比如孩子专注做事时,别打断他们,不然会影响专注力发展,长大后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了解了家庭环境创设和应对策略,有没有一些马上就能实践的小事呢?

我给大家列了一个本周就能实践的行动清单。

首先,本周和孩子一起玩扔球游戏,既能满足孩子运动敏感期的需求,又能增进亲子关系。其次,每天晚上睡觉前,和孩子愉快聊天,营造良好语言环境,促进语言能力发展。最后,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按一定规则摆放,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家长识别孩子敏感期表现,给孩子针对性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