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八路的人生路 从儿童团员到战斗英雄 抗战老兵于忠斌烽火岁月写忠诚
发布时间:2025-09-18 09:15:45 浏览量:1
抗战老兵于忠斌。
于忠斌获得的荣誉。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剪辑 记者 纪宣呈 江彩雯
从胶东半岛的贫苦少年,到投身革命的儿童团员,再到冲锋陷阵的八路军战士,97岁的抗战老兵于忠斌初心不改,多年来他以笔墨传承红色基因,用亲身经历告诫青年:今日的岁月静好,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新时代的青年,当勇担使命,续写家国华章。
在压迫中看见曙光
1928年8月,于忠斌出生在山东省烟台海阳后埠前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小时候的名字叫于九,于忠斌这个名字是参军后部队首长给改的,希望我能文能武,对党和部队忠诚。”回忆起童年,于忠斌老人的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沉重。
彼时的于家,是村里最穷的一户,一家8口人,仅靠3亩薄田维持生计。“从我记事起,俺二哥和四哥就在地主家打长工,全家拼命种地、做工,也养活不了一家人。”更让于忠斌痛心的是,因为家境贫寒没钱看病,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不幸夭折。“那时候只能吃糠咽菜,实在没吃的就挖野菜、捋树叶充饥,干着活就会晕倒,醒过来爬起来接着干活。”
除了贫困,地主的欺压和日伪军的袭扰更让乡亲们陷入民不聊生的境地。“日本鬼子、汉奸土匪、伪军轮番来村里抢东西、抓壮丁,乡亲们晚上睡觉都提心吊胆,不知道第二天会不会家破人亡。”于忠斌表示,就在这样的黑暗岁月里,共产党的到来,像一束光,照亮了村民们的生活。
“共产党来了之后,给我们讲革命道理,还保护我们不受日伪军欺负。”12岁的于忠斌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滋味。他主动加入儿童团,跟着村里的地下党员和八路军战士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给地下党员送情报,给部队送给养,帮战士们挖战壕。在一次次革命活动中,于忠斌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认识逐渐加深,“我慢慢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穷人,才能救中国。从那时候起,我就立志,这辈子要跟共产党走。”于忠斌回忆。
在游击战中淬炼成长
1944年3月,未满16岁的于忠斌参加了八路军,成为海阳县独立营的一名战士。海阳县独立营的主要任务是在胶东地区开展游击战,打击日本鬼子、地主武装和还乡团,保护群众安全,同时为主力部队培养兵源。“抗战末期,日本鬼子龟缩在炮楼里不敢出来,我们就经常在炮楼附近埋伏,找机会打击敌人。”于忠斌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海阳县独立营三个连协同作战,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当时我们制定了计划:一个连埋伏在山岭上,负责吸引敌人出来;一个连在侧面策应;我们连负责堵截主攻。”于忠斌回忆,拂晓时分日本鬼子一个中队出动,当敌人进入埋伏圈后,冲锋号响起,海阳县独立营三个连迅速包抄上去。“日本鬼子根本没想到我们会主动出击,被打得措手不及。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消灭了30多个敌人,剩下的都逃回炮楼,再也不敢出来了。”
这场战斗中,于忠斌不仅冲锋在前,而且缴获了敌人的武器,受到了部队首长的夸奖。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信念。“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能为抗战出一份力,能保护乡亲们,再苦再累也值得。这段历史,我在任何时候都不敢忘,也不能忘——因为这是我们用命拼出来的胜利。”于忠斌表示。
用生命传递胜利信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阳县独立营改编,于忠斌成为胶东警备四旅八团三营七连的战士。1946年,国民党54军进攻青岛,于忠斌所在的部队打响了胶(州)、高(密)、即(墨)战役,与敌人大战50天,最终成功拿下即墨城。
也是在这一年的3月,于忠斌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入党是保密的,部队找了一间小屋,墙上挂着党旗,我跟着老党员一起宣誓。我知道,从这天起,我不仅是一名战士,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于忠斌说。
解放战争期间,于忠斌先后参加了平度战役、白马关阻击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临朐战役、三合山战役等几十次战斗,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通讯班班长,后来升任排长。1947年是解放战争最关键的一年,也是于忠斌记忆最深刻的一年——这一年,他经历了孟良崮战役和三合山战役,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孟良崮战役时,于忠斌所在的部队已改编为华东野战军九纵二十六师七十七团,他担任三营通讯班班长,负责传递作战命令。“当时我们团负责从孟良崮以东进攻,任务非常艰巨,一天24小时都在战斗,吃饭、睡觉都在阵地上。”战斗持续到第三天下午,总攻命令急需传往前线连队,于忠斌主动请缨。“那时候我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营长掏出怀里唯一一块压扁的土豆,塞到我手里,说‘吃了再去,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任务’。”于忠斌回忆,他起初不肯吃——营长也很久没吃东西了,但营长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命令的口吻让他吃掉。“我含着泪把土豆吃了,掉头就冲进了炮火里。”山上大雾弥漫,炮火的浓烟遮住了视线,于忠斌只能手脚并用,趴在地上摸索着前进。“跑着跑着,一个炮弹在我旁边炸了,我被气浪掀出去好远,脑子一片空白,耳朵嗡嗡响。过了几秒钟,我下意识地摸了摸全身,发现没受伤,就爬起来接着跑。”最终,于忠斌及时赶到连队,传达了总攻命令。部队发起猛攻,顺利完成了进攻任务。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因为表现英勇,于忠斌被组织授予个人三等功。后来,在南麻临朐战役中,于忠斌再次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排长,那年他19岁。不久后进行的三合山战役中,于忠斌被两发炮弹的气浪掀倒受了重伤,被送往华东野战军医院治疗,“我19岁刚当上排长,还没来得及跟战友们一起打更多胜仗,就因为负伤离开了战场。”这成了于忠斌老人一生最大的遗憾。经检查,于忠斌右腋下两根肋骨骨折、右肺创伤导致呼吸困难,被评定为因战六级伤残。
家风浸润英雄魂
1948年,伤愈后的于忠斌进入胶东军政大学进修。1949年青岛解放后,胶东军政大学进驻青岛,同年10月,于忠斌告别军营进入纺织系统工作,先后在青岛国棉七厂、八厂、二厂担任保卫科长,后来调任市纺织局担任保卫处长,直到1988年离休。
离休后,于忠斌有了一个心愿: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下来,把对党的忠诚、对战友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感恩,传承给子孙后代。“我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差,再不写下来,这些故事就没人知道了。”在孙辈的帮助下,于忠斌拿起笔,一点点回忆、记录,出版了一本诗集和《爷爷的故事》一书。
“书里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于忠斌表示,他的孩子们都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在他的教育下,儿女、孙辈都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报效国家。
让于忠斌骄傲的是,他的孙女于颂是获得过世界冠军的中国女子柔道队运动员。“于颂小时候是我带大的,我经常跟她讲我在战场上的故事。”于忠斌表示,他还会用打仗的经验给于颂“支招”:“我跟她说,你打比赛跟我们当年打仗一样,要在一瞬间找到对方的破绽,给对方致命一击。”如今,于忠斌家的墙上挂着许多于颂参加比赛的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老人的骄傲与期望。
如今,97岁的于忠斌头发花白,不过精神矍铄。回忆起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坦言自己从战争硝烟中走来,亲眼见证了祖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过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于忠斌想对新时代的青年说:“现在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这一切来之不易。青年们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要勇当开路先锋,为为党、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本版撰稿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文超 实习生 王元洁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