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又火了!AI短剧融资千万,OpenAI技术支持AI动画
发布时间:2025-09-18 01:05:57 浏览量:2
印度首部100%AI短剧
Netflix搞AI主打越挫越勇
华纳、迪士尼、环球起诉MJ
海外AI内容乱成一锅粥
起猛了,OpenAI也开始秀AI动画的肌肉了?
Los Angeles Times 9月9日报道,一部运用OpenAI人工智能工具的动画长片预计将于明年上映,并如此评价:这可能会引发好莱坞关于该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作用的争论。
值得关注的是,VP Land 进一步表示,该片目标是2026年戛纳首映,将典型的动画预算和时间表削减了大约80%。
听起来是不是有近来国内漫剧发展那味儿了?
本期,短剧自习室就结合这段时间海外AI短剧发展的部分案例,来看看AI短剧在海外的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星星之火会否也从漫剧开始燎原?
划几个重点结论——
1、海外的AI内容应用更加大胆,部分从动画形态开始。
2、AI内容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和快速,然后才是创意。
3、OpenAI、Meta、Netflix、Amazon等巨头已经加入现阶段混战。
4、明年或许会是AI内容变现的“试金之年”。
5、海外AI短剧需要直面两极态度、工会审视、版权限制。
印度首部100%AI短剧:成本降低75%
海外AI短剧发展的最明显现状是产能规划。这是因为随着AI技术发展,尽管部分内容只是摸到了“能看”的门槛,但巨大的成本效益已经显现。说白了,现阶段,AI影视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宜,然后才是创意。此次OpenAI支持的首部大型AI电影《Critterz》,改编自同名AI动画短片,讲述了奇幻的林地生物反抗它们在自然纪录片中被动描述的故事,由英国公司Vertigo Films与卡尔弗城创意机构兼制作公司Native Foreign制作,StudioCanal的《秘鲁帕丁顿熊》的编剧也参与其中。Native Foreign是一家专注于AI叙事的公司,其首席创意官、《Critterz》的执行制片人Nik Kleverov表示,这部电影的制作人员只有几十人(有部分媒体报道约30人),预算不到3000万美元。对比同类型的动画电影,单部通常需要数百人,如果主要在美国制作,预算可能高达1.5亿至2亿美元——AI这波算是降维打击了,所以Los Angeles Times才直接在标题上大胆开麦提问:这会是AI的“玩具总动员”时刻吗?当然,成本不是一个量级,目前预告片的质量看起来也不是一个量级的,角色站位变化少得像站桩。据悉,部分制作人员从未参与过AI项目,本次作品制作周期将在9个月左右。此外,还有一个足以让人窥见当前AI影视发展现状的细节:人类动画师需要根据特定要求绘制角色,OpenAI的工具将用于将这些角色解读为故事板和帧。Dashvers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nidhya Narain表示:“在快速发展的短剧市场中,最大的挑战是内容速度——快速且持续地制作高质量节目的能力。Frameo.AI 正是我们应对这一挑战的答案。”
为了支持这一判断,Dashverse表示将扩大内部制作规模,力争在今年年底前推出100部全新的AI短剧。现在距离年底就剩不到四个月,传统制作公司看到这产能目标都得沉默,让我们拭目以待。
综合来看,AI短剧在海外也已经逐渐从概念验证走向工业化量产的阶段,甚至融入了短剧成熟的商业模式体系中。
有意思的是,相比国内的AI技术落地集中在短剧(包括漫剧)层面,海外直接端上了大银幕,明年或许会是AI内容变现的“试金之年”。
Netflix:比传统方法快十倍
和真人实拍短剧已经基本定型的生态不同,AI内容赛道完全就是混战期。
直接看风向,大公司都动起来了。
前文提到的OpenAI,其一位发言人表示了自家只提供技术,没有资金支持;Dashverse作为AI娱乐公司,则是又给技术,又拿着内容下场参赛。
尽管部分动作并没有直指短剧,但巨头们的态度同样适用于判断海外AI短剧的发展。
比如在使用AI方面变得愈发大胆的Netflix,已经开始为其媒体制作合作伙伴提供更多使用生成式AI的参数。
日前,这家娱乐巨头发布了新鲜出炉的生成式AI指南,概述了在平台托管的媒体内容中整合AI工具或使用完全由AI生成内容的低风险和高风险用例,“在 Netflix,我们认为这些工具如果使用透明且负责任,将是宝贵的创意辅助工具。”
为此,Netflix制定了一套标准:
- 输出不会复制或实质上重现无主或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的可识别特征,也不会侵犯任何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 所使用的生成工具不会存储、重复使用或训练生产数据输入或输出;
- 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企业安全的环境中使用生成工具来保护输入;
- 生成的材料是临时的,不属于最终交付成果的一部分;
- 未经同意,GenAI 不得用于替代或生成新的才艺表演或工会承办的作品。
(Netflix提出的生成式AI风险评估矩阵 | Mashable截图自Netflix)
Netflix积极拥抱AI并不是说说而已。
今年早些时候,Netflix就承认了其后末日题材的原创作品《The Eternaut》使用了生成式AI,表示用“AI驱动的工具”取代了传统视效工作室的工作,这也是生成式AI最终素材首次出现在Netflix原创影视作品中。
要问官方什么态度?
Mashable报道称,Netflix联合首席执行官泰德·萨兰多斯对这一决定表示赞赏,并表示其结果比传统方法快十倍。
与此同时,Netflix可能还会在该平台最便宜的套餐中添加人工智能生成的广告,公司广告总裁称此举是Netflix娱乐和技术实力的融合。
可以说,AI生成内容的降本增效已经让巨头们也心动了——速度快,内容产能噌噌提速;成本低,还能薅回来一些流量钱——生成式AI用得好,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和内容隔了一层的大佬们当然也眼红,没法自己下场干,那就只能投资了。所以,冲着AI内容来的投融资、跨界合作开始滚雪球,带着点生怕被淘汰的危机感。
Peak XV Partners领投、Z47和Stellaris Venture Partners跟投的1300万美元,押的就是专注于AI叙事的Dashverse,《Raftaar》正是此次A轮融资之后的作品。
而就在上个月,Meta新任首席人工智能官Alexandr Wang宣布,Meta将授权Midjourney的“美学技术”用于未来的Meta产品和模型。
Mashable的报道直言,目前Meta的AI图像和视频生成工具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只需在Meta AI应用程序中简单滚动一下,就能看到类似于两三年前DALL-E等老款模型生成的图像和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Meta人工智能项目的新领导者,28岁的Alexandr Wang同时是Scale AI的创始人,后者在近期被Meta以143亿美元收购,属于其AI人才投资计划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Meta急了,亚马逊也在跟注——亚马逊消费科技风投基金(Alexa Fund)正在投资Fable Studio。
Variety报道称,尽管具体金额未披露,但亚马逊的投资将用于这家初创公司的新流媒体平台Showrunner。据悉,其被描述为“AI版Netflix”,是一个允许用户使用自带的生成式AI模型创建节目的流媒体平台,专注于动画生成。
目前,该平台已进行数月的封闭Alpha测试,共1万名用户参与,需要登录Discord使用,前期免费,后续计划每月向创作者收取10-20美元的积分,用于创作数百个场景,另有部分场景正在争取迪士尼及其他好莱坞公司的IP授权,任何人都可以把AI视频分享到YouTube或第三方平台。
当我们梳理了Fable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Edward Saatchi的观点之后,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情况,Showrunner的想法简直和国内主流判断不谋而合:
• 虽然乐观,但是得承认,目前AI在娱乐领域的应用弱点是制作像《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等史诗剧——制作“脑洞短剧”更有优势。
• 专注于动画内容,因为所需的处理能力远低于逼真的真人视频场景——漫剧前景可期。
• 希望避开OpenAI、谷歌和Meta等大型AI公司之间竞相打造逼真内容的“刀光剑影”——巨头下场就是整合资源时间了,中小公司在AI领域的优势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荡然无存。
Saatchi坦言,“如果你与谷歌竞争,你能赢吗?我们的目标是拥有最具创意的模型。”
华纳、迪士尼、环球联手起诉MJ
光看巨头们的动作,AI短剧似乎也能乘风起飞了。
实际上,混战如火如荼并不代表AI内容能在海外乘风破浪。相反,两极态度在现阶段才是常态,AI短剧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审视。
其中一极自然是拥护新技术、期盼新娱乐的积极派。
典型代表如Netflix,去年因为在真实犯罪纪录片《What Jennifer Did》中披露使用生成式AI而受到抨击,也丝毫没有气馁。
今年越挫越勇,尽管承认好莱坞持续提出AI要求,诸如敦促创意人员确保他们的工作“不会在未经适当批准或协议的情况下取代或实质性影响工会代表个人(包括演员、编剧或剧组成员)通常所做的工作”,但“死性不改”地继续大搞AI。
同时,这一派也不乏支持AI的业内人士。
作为一直站在视觉特效技术前沿、并不害怕新技术的传统影视行业从业者,《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系列的导演James Cameron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艺术家需要“掌握”生成式AI,并为它制定规则,这样他们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发挥其潜力,“并非要裁掉一半的员工和特效公司。”
Now that’s not about laying off half the staff and at the effects company. That’s about doubling their speed to completion on a given shot, so your cadence is faster and your throughput cycle is faster, and artists get to move on and do other cool things. (来源于Variety)
除了像Cameron这样表达观点的,还有已经开始一层层实践的人。
前BBC制片人Mike Benson创办的制作公司Clapperboard Studios正在开发一款AI制作工具,承担“制片大脑”,核心理念是少花钱、多产出,试图把低成本的原则带到更高预算的制作领域。
此外,积极参与AI内容变革的他们致力于拿到主流奖项的认可,即便不是获奖,也希望打出名声,比如韩国的公司在这方面相对积极。
AI视频内容工作室MCA加入了“KT AI P.A.N_Next”电影节。MCA是一家利用AI技术制作广告、音乐视频、短剧和电影的公司。在KT和DKG(韩国电影导演协会)合作的此次活动中,MCA与Studio Tina共同举办了第二季AI电影大赛。
韩国的CJ ENM作为AI内容企业,多位代表不久前受邀出席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产业大会。其AI创作人金承宇在会上介绍了部分AI作品,包括获得2024年戛纳世界电影节和纽约AMT电影节最佳AI电影奖的AI短片《M Hotel》以及AI动画系列《猫咪大人》。
据悉,该公司推出的《猫咪大人》累计观看次数突破1000万次。在此基础上,CJ ENM正通过针对特定内容的AI技术研究,制作蕴含韩国情感的电视剧和电影等内容。
AI内容的争议由来已久,所以另一个极端则是对AI的对抗。
多家外媒报道,好莱坞正就AI的使用范围展开激烈辩论。
这其实算是老生常谈了。早在2023年编剧和演员双罢工期间,AI就是其中一个症结——AI的快速发展预计将彻底改变影视行业,可能会大幅减少就业岗位。
此外就是版权问题。
当地时间9月16日,华纳兄弟探索频道、华特迪士尼公司和环球影业联合向美国加州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中国AI初创公司MiniMax(稀宇科技)的“海螺AI”是根据窃取的知识产权构建的——订阅用户只需要使用简单的文本提示,就能够生成与《星球大战》中的达斯·维德、《神偷奶爸》中的小黄人和《神奇女侠》相似的图像和视频。
据路透社报道,采用订阅模式的MiniMax估值目标超过40亿美元,是首批寻求公开上市的中国人工智能公司之一。其网站称,该公司的模型和产品服务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57亿个人用户,以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0多家企业和开发者。
无独有偶,Midjourney Inc.也处于版权诉讼的麻烦中,原告主角依然是好莱坞三大制片厂,主要争议在于使用AI创建知名人物数字复制品的合法性界限。
华纳兄弟探索频道代表华纳兄弟、DC漫画、特纳娱乐公司、汉纳巴伯拉制作公司和卡通频道,指控拥有数百万付费用户的Midjourney“内容盗窃”,称其图像生成器公然抄袭华纳知名且受版权保护的角色如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和史酷比等。
迪士尼对友军加入团战表示了欢迎,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迪士尼致力于保护我们的创作者和创新者,我们很高兴与华纳兄弟探索频道联手打击Midjourney公然侵犯版权的行为。”
面对外界担忧AI演员撞脸现实世界的人,井英科技(CreativeFitting)的CEO朱江以自家的AI演员库为例进行解释:AI演员库会在算法原理层面进行规避,撞脸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加之会进行人工审核,创作者创作的人物形象会有所限制。
但对创作者来说,AI必然是会抢走一部分人的饭碗,但也给了更多人更低的创作门槛,因为没钱没资源拍不了的内容都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可以预见,等到这一阶段的降本增效卷完,下一个竞争锚点又会回归到内容本身,人类讲动人故事的能力、创意将重新上桌。毕竟OpenAI支持的《Critterz》需要人类画师绘制角色设定,印度首部100%AI制作的短剧《Raftaar》依然用的是人类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