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我有一张用了40年的“止抽方”,效果出众
发布时间:2025-09-17 17:55:03 浏览量:1
国医大师王伯岳有一张经验方,由天麻、钩藤、白芍、茯苓、远志、石菖蒲、炙甘草组成,经正确辨证加减,已成功帮助众多患儿平稳症状、减少发作。
如肝火偏旺加菊花、夏枯草;
脾虚痰多加半夏、陈皮;
肾虚精亏加熟地黄、山茱萸;
情绪紧张、睡眠不安加合欢皮、酸枣仁。
此方可平肝熄风、健脾化痰、安神定志,有效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身体不自主抽动。
全方配伍精准,标本兼顾,既有熄风止痉之效,又兼安神健脾之功,非常契合儿童抽动症肝风内动、脾虚痰扰的核心病机。
之前有一位9岁患儿,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持续一年半,加重三个月。患儿因学业压力及家庭环境紧张,症状明显增多,已被确诊为抽动障碍,服用西药后易出现嗜睡、注意力下降,家长转而求助中医。
诊见患儿面色黄而欠润,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弦,伴夜寐不安、食欲差。辨证属脾虚肝旺、风动痰扰。
故以该经验方为基础加减,拟定方药为:天麻、钩藤、白芍、茯苓、远志、石菖蒲、炙甘草、半夏、合欢皮。
服药两周后复诊,家长诉孩子抽动频率减少,夜间睡眠转稳,进食改善。原方微调后继服一个月,眨眼、耸肩动作大为减轻,清嗓子基本消失,情绪较前平稳。三月后随访,症状持续稳定,学习专注度提升,西药已逐步减停。
最后也要提醒大家,儿童抽动症虽表现相似,但每个孩子体质、诱因和身心状况各不相同。中医强调审证求因、因人制宜,切勿自行套方用药,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