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儿童医院任永平主任:宝宝能听懂但不说话,是语言发育迟缓吗?
发布时间:2025-09-17 00:24:56 浏览量:1
宝宝能听懂但不说话,不一定就是语言发育迟缓,但属于需要家长重点关注的 “语言表达落后” 信号,需结合宝宝年龄、具体表现和发育规律综合判断,避免过度焦虑或忽视潜在问题。
第一步:先看 “年龄”—— 不同阶段的正常差异
宝宝的语言发育分 “理解” 和 “表达” 两个维度,通常理解能力先于表达能力(能听懂是基础,会说话是进阶),但不同年龄的 “能听懂却不表达”,意义完全不同:
1 岁半以内:比如 10-12 个月的宝宝,能听懂 “把球给妈妈”“不要碰插座”,但只会发 “爸爸”“妈妈” 等简单叠词,甚至只靠手势(指物、摇头)沟通,大多是正常的。此时宝宝还在积累语言素材,没到主动 “开口说” 的爆发期。
1 岁半 - 2 岁:是语言表达的关键期。若宝宝能清晰听懂复杂指令(比如 “去客厅把绘本拿给爸爸”),但始终不主动说单词(如 “车车”“饭饭”),或只会偶尔模仿(不主动使用),属于 “表达迟缓倾向”,需干预。
2 岁以上:若能听懂大部分话(比如理解 “今天去公园还是超市”),但主动说话极少(比如只会说 3-5 个单词,且不连贯),或完全不说话,大概率属于 “语言表达发育迟缓”,建议尽早找医生评估。
第二步:排除 “非迟缓” 的常见原因
有些宝宝 “能听懂但不说话”,并非发育问题,而是环境或习惯导致:
“无需说话就能满足需求”:比如家长太 “懂” 宝宝 —— 宝宝一指水杯就递水,一哭闹就给玩具,宝宝觉得 “不用说话也能得到”,自然不愿开口。
语言环境太复杂:比如家里同时说 3 种语言(中文、英文、方言),宝宝需要更长时间区分和理解,表达会暂时滞后(但通常 2 岁半后会追上)。
“内向型” 语言积累:有些宝宝属于 “先听后说” 的类型,会默默积累大量语言理解,但表达上比较谨慎,一旦开口会进步很快(比如突然从说单词变成说短句)。
专注于其他技能发展:比如有些宝宝在学走路、玩积木时,会暂时 “搁置” 语言表达,等运动或精细动作熟练后,语言会赶上来。
第三步:家长可以做的 “干预和观察”
无论是否属于迟缓,家长都能通过日常互动帮宝宝 “开口”,同时观察变化:
减少 “包办”,多让宝宝 “用语言求助”:比如宝宝要吃苹果,不直接递,而是引导说 “苹果”“要苹果”,说对了再给,让宝宝知道 “说话有用”。
多做 “互动式对话”,少做 “单向灌输”:比如陪宝宝玩玩具时,不说 “你看这是汽车”,而是问 “汽车要开去哪里呀?”“要不要给小熊坐汽车?”,鼓励宝宝回应(哪怕是手势,再慢慢引导成语言)。
用 “简单、重复、夸张” 的语言:比如给宝宝穿衣服时说 “穿袜子咯~先穿左脚,再穿右脚,袜子穿上暖暖的!”,重复关键词(袜子、左脚、右脚),放慢语速,让宝宝更容易模仿。
观察 1-2 个月:若通过上述方法,宝宝在 1-2 个月内开始主动说单词(如 “妈妈”“饭饭”),或表达意愿变强(比如会用 “嗯嗯”+ 手势 + 简单词组合),说明在进步,可继续观察;若毫无变化,或反而更不愿开口,建议尽早做专业评估(排除听力问题、自闭症倾向等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