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里亲子关系变坏,是从“聊不到、玩不到、笑不到一起”开始
发布时间:2025-09-16 21:44:21 浏览量:2
前段时间,表姐给我发了一句抱怨:孩子长大了,变成白眼狼了。
她儿子今年上初中了,整个人性情大变样。
以前妈妈说往东他绝不走西,说一他不二,什么事都会跟家里人报备。
表姐说,她明显感觉到儿子和自己的关系不太亲近了。
现在儿子在家,几乎不和她说话,问什么都是:随便、嗯、哦。
表姐想关心他的交友、学习情况,小伙总是冷冷地回一句:你好烦!
面对儿子这样的转变,表姐既无奈又委屈,不知道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经常看到一些妈妈求助: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就不跟自己亲近了?
实际上,孩子不会因为“长大”就跟父母不亲近。
好的亲子关系,是需要从孩子小时起,不断积累和维护得来的。
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家庭里,几乎所有孩子和父母关系变坏,都是从“聊不到一起,玩不到一起,笑不到一起”开始的。
最近,网上有个热议的“丝瓜汤”梗。
该梗源于一位博主创作的家庭情景短视频:
饭桌上,妈妈无视儿子的明确拒绝,执着推荐丝瓜汤,最后还将儿子的不接受,归结为“肝火旺,该喝丝瓜汤了”。
我:不想喝丝瓜汤。
妈妈:我都盛好了,你要喝,要不早讲不要盛啊。
我:我讲了不要盛。
妈妈:我没听到,你要喝,要不浪费了。
我:我不喜欢喝丝瓜汤。
然后,妈妈就声色泪下细数我的不孝……
其实重点不是丝瓜汤,“丝瓜汤”算是一个代词,可以代指你不愿意做的事、不喜欢的食物。
但父母一直喋喋不休地夸这个食物的好处,让你去吃,这样一种无法好好沟通的状态。
也难怪孩子和父母无话可说了,聊不到一起了。
来看看这些家庭中最见的对话:
孩子:妈妈,你看我的新杯子好看吗?
妈妈:你哪来的钱?你钱多没地方花是不是?
孩子:妈妈,你看我考了90分!
妈妈:半灌水响叮当,别骄傲自满了!
亲子关系的断裂,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在一次的“你没空听”“你嫌我烦”的失望中累积的。
很多父母,都不曾真正地听孩子说。当孩子的失望攒多了,就更不愿意再对父母开口了。
我有位朋友,她老公在外地工作,经常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因此,每次休假回家,他老公都特别珍惜和儿子的相处时间。
可儿子呢,并不“领情”。
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相处的:
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他老公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儿子试图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老公偶尔回应:嗯、哦。
在儿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给儿子说:你该去看书了,你赶快复习吧。
他老公坐在儿子旁边“陪”写作业,但总是不停地指出错误:应该这样写、这个字写错了……
搞得朋友家儿子,都不想跟爸爸在一起。
我发现,很多父母的所谓“陪”,更多的是“监督”和“教育”,只是和孩子“在一起”,而没能和孩子“玩到一起”。
父母身上的“父母”味太重,会让长大的孩子不想接近。
陪孩子一起玩,一点也不复杂,比如:
一起偷吃零食,一起画画,一起户外爬山,一起聊天,一起玩捉迷藏,一起玩植物大战僵尸 ,一起堆积木,一起抓娃娃,一起看电影,一起在音乐节放声大唱……
学习做孩子的“大朋友”吧,做一个朋友该做的事,一起走近彼此!
一位网友说:
我妈说我跟她不亲,别人家的孩子,都跟父母有说有笑的。我都想不起我小时候,他有没有跟我有说有笑。
无论我是考100分,还是拿奖状了,似乎都从未让我妈开怀大笑过。
想和父母分享喜悦,喜悦消失,分享烦恼,烦恼加倍。
好像是无论我做什么,都不能让我妈满意?
而那些能“笑到一起”的家庭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笑声是一个家庭情感的“隐形粘合剂”。
那些经常一起大笑的家庭,意味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家庭成员同步了彼此的神经系统,共享了一段纯粹的积极情绪。
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想起前几天看到一篇小短文,描述在逛街的时候,孩子为什么喜欢让大人抱着?
孩子让你抱着,无非是他们的视线低,看到的全是和你不一样的风景,他们也想和你共同欣赏这个世界而已。
为啥我们不能放低姿态,和他们一起品味那个所谓的低矮的风景呢?
我们和孩子相处,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总是那么直接的用否认,来树立你的家长地位。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更需要平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