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糖尿病遇上青春期,儿童糖尿病≠“小号成人病”!
发布时间:2025-09-16 18:32:30 浏览量:2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对于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而言,如何在学校里处理低血糖,比考试更让他焦虑?
而在他们的父母眼中,注射恐惧、饮食限制、同伴差异、未来职业选择……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背后都是对家庭适应力的深层考验。
随着发病年龄的不断提前,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的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为更科学地应对这一趋势,德国糖尿病协会(DDG)与儿科糖尿病工作组(AGPD)联合发布了临床实践指南《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与随访》[1]。从发病机制到治疗手段,从学校协作到转衔管理,指南围绕发病机制、诊断路径、治疗管理、并发症预防和心理支持五个方面,深入剖析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的特殊性,帮助我们解答,如何从“血糖控制”走向“人文关照”。发病机制:自免疫主导的“突袭”
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以1型糖尿病(T1DM)为主,起病机制与成人2型糖尿病截然不同,核心问题在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丧失。
研究发现,T1DM的发病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无症状但体内可检测到两种以上自身抗体;第二期出现糖耐量受损;第三期表现为临床糖尿病;第四期进入慢性期。儿童若在3岁前完成“抗体阳转”,疾病进展更快。
此外,特定HLA基因型(如DR3/DR4-DQ8)与T1DM高度相关,而病毒感染、早期肠道菌群异常等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免疫失调。
近年来,由于肥胖率升高,部分青少年开始出现2型糖尿病(T2DM)病例,其机制虽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但在此年龄段发病仍属少见,且临床表现与T1DM高度重叠,需仔细鉴别。
诊断路径:典型症状与免疫学指标并重
儿童T1DM发病常常急骤,典型“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症状明显,部分患儿甚至以酮症酸中毒(DKA)起病,病情危重。
确诊手段包括:
血糖检测(空腹、随机);
HbA1c测定;
尿酮体检测;
自身抗体筛查(如GAD、IA-2、ICA、ZnT8)。
在血糖明显升高或酮症阳性的情况下,一般不推荐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免延误治疗。对于疑似T2DM的青少年,应结合C肽水平、自身抗体情况、肥胖背景等综合判断,明确糖尿病类型,指导治疗方向。
治疗管理:代谢控制背后的系统支持
T1DM的治疗核心是胰岛素替代,需尽早启动。治疗目标不仅是维持HbA1c治疗方式包括:
多次皮下注射(MDI):每日基础胰岛素+进餐前速效胰岛素;
胰岛素泵治疗(CSII):适用于幼龄儿童、清晨高血糖或低血糖频发者;
连续血糖监测(CGM):实时掌握血糖变化,减少低血糖风险。
近年来,结合胰岛素泵与CGM的“闭环系统”(Hybrid Closed Loop)在部分高依从性患儿中开始试点应用。
但治疗远不止“用药”这么简单,还需囊括:
儿童营养与运动个体化管理;
家长和照护人持续的糖尿病教育;
学校和托管机构的血糖干预配合;
青春期激素变化的动态调整。
并发症预防:防患未然,从青少年开始
虽然儿童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成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长期管理。一旦血糖控制不佳,微血管病变可提前发生。
目前推荐的并发症筛查包括:
年龄达到11岁,或确诊已满5年的患儿,应开始进行眼底检查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同时,需定期监测血压与血脂,特别是在青春期后,这些代谢指标更容易受到激素波动影响;
对于存在早发、高风险因素的个体,如持续高血糖、肥胖或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者,还建议进行神经传导功能与认知能力的早期评估。
这些干预手段的核心目标在于尽早识别潜在病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延缓甚至阻断并发症的进程,为患儿日后的生活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心理与社会支持:真正的“长期处方”
糖尿病对儿童与青少年来说,不仅是躯体的负担,更是心理的考验。年幼患儿可能因注射、血糖监测产生焦虑;小学生可能因饮食差异、体重变化而被同龄人孤立;青少年常因逆反心理而主动跳过治疗,甚至出现“糖尿病性厌食”倾向。因此,医疗团队必须与家庭、学校、心理专家共同协作,为患儿提供:
年龄适应性心理支持与宣教;
全家庭的心理照护与情绪评估;
校园内血糖应对机制的培训与沟通机制。
唯有从医学、教育与社会层面多点发力,才能为糖尿病青少年构建真正有尊严、有选择的未来。
以“全人关照”理念迎接成长型慢病挑战
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远不是“小号的成人糖尿病”。它是一种成长型慢病,涉及免疫、代谢、心理、教育与社会五个层面的持续挑战。唯有打破“儿童只是小大人”的误区,才能推动糖尿病管理理念向更精细、更有温度、更系统的方向前进。
专家简介王斌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
现任中华中药学会内分泌代谢病药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慢病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重点领域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各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参考文献:
[1]Kautzky-Willer, Alexandra et al. “Gestationsdiabetes (GDM) (Update 2023)”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Update 2023)]. 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vol. 135,Suppl 1 (2023): 115-128.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