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亲子关系凉了,不是因为孩子叛逆,是你们早没了 “一起笑” 的瞬间

发布时间:2025-09-16 13:29:51  浏览量:3

张琳最近总在深夜翻儿子的旧照片。照片里,10 岁的小宇还会搂着她的脖子,举着画满涂鸦的纸说 “妈妈你看我画的外星人”;可现在 15 岁的小宇,跟她说话时总皱着眉,三句没说完就跺脚:“你根本不懂!”

有次同学来家里玩,张琳只是凑过去想递盘水果,小宇就突然吼:“你走开!别烦我们!”

她站在原地,手里的水果盘差点摔了 —— 自己明明为孩子操碎了心:小宇过敏,她记了三年的过敏原清单;数学不好,她陪他刷了几百道题;连选课外班,都要对比十几个机构。可为什么孩子越大,反而越像 “仇人”?

中国家庭教育协会 2024 年发布的《亲子关系调研》显示,63% 的家长表示 “孩子进入初中后,亲子关系明显变差”,其中 82% 将原因归结为 “青春期叛逆”“孩子不懂事”。但很少有家长意识到:你和孩子之间,是不是早就没了 “玩到一起的疯闹、聊到一起的热络、笑到一起的轻松”?

心理学上,这种状态被称为 “共享情绪缺失”—— 当亲子间没了共同体验的快乐,隔阂就会像藤蔓一样疯长。那些你以为的 “叛逆”,其实是孩子在告诉你:“妈妈,我们已经很久没好好在一起了。”

李哲调回北京工作时,特意给 9 岁的儿子买了新足球,想弥补过去三年海外工作的缺席。可第一次带儿子去公园,他就忍不住纠正:“踢球要用脚内侧,你这姿势不对”“跑的时候抬头,别盯着球”;儿子想玩 “抓人游戏”,他却皱着眉说 “不如多练会儿射门,对你身体好”。结果第二次再约,儿子躲在房间里喊:“我不跟你玩,你总说我错!”

李哲觉得委屈:“我明明是想陪他,还能帮他进步,他怎么不领情?” 可他没发现,自己所谓的 “陪玩”,本质是 “带着目的的监督”—— 不是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而是想 “纠正他、教育他”。

这种 “错位的陪伴”,在家长中太常见了。调研显示,68% 的家长将 “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上兴趣班” 等同于 “陪伴”,但只有 23% 的家长会和孩子 “纯粹地玩一场,不聊学习、不纠错”。北京某小学班主任王颖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爸爸陪孩子搭积木,全程在说 “你这房子搭得不稳”“应该先搭地基”;妈妈陪孩子画画,总忍不住说 “颜色涂出去了”“你看别人画得多好”—— 最后孩子要么闹脾气,要么再也不愿和家长玩。

“玩不到一起,不是孩子不想跟你玩,是你把‘玩’变成了‘任务’。” 儿童心理专家周颖说。她曾遇到一个案例:妈妈想陪女儿玩娃娃家,却总要求 “娃娃要先写作业再玩”“你要当乖宝宝,不能吵架”,结果女儿哭着说 “跟妈妈玩一点都不开心”。后来妈妈放下 “规矩”,跟着女儿的节奏 “让娃娃去冒险”,女儿才重新愿意跟她玩。

真正的 “玩到一起”,从来不是 “教孩子怎么玩”,而是 “跟着孩子玩”。就像上海妈妈陈瑶的做法:儿子喜欢玩 “奥特曼打怪兽”,她就扮演 “怪兽”,故意装得很笨拙,让儿子 “打败” 自己;儿子笑得前仰后合,还会主动说 “妈妈,下次我们玩新游戏”。“我发现,只要不纠错、不教育,孩子特别愿意跟你亲近。” 陈瑶说,现在儿子每天放学,都会主动跟她分享 “今天在学校玩了什么”。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老师讲的听懂了吗?”“作业写完了吗?”

这是张琳每天跟小宇说的最多的三句话,而小宇的回答永远是 “还行”“嗯”“快了”。

有次小宇兴奋地说 “我们班今天踢足球赢了,我进了两个球”,张琳却下意识问 “那你作业写完了吗?明天要考试,复习了吗?” 小宇瞬间没了兴致,转身进了房间。
“我不是不想跟他聊,可我关心的是‘正事’,他总说些‘没用的’。” 张琳的困惑,是无数家长的缩影。

CNNIC 2024 年《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报告》显示,72% 的孩子不愿跟家长聊心事,其中 61% 表示 “跟家长聊,三句就会说到学习,没兴趣”。

我们总以为 “聊不到一起” 是因为 “孩子长大了,有秘密了”,却没发现:是我们先关上了 “聊他感兴趣的事” 的大门。小宇喜欢玩一款科幻游戏,曾试着跟张琳说 “游戏里有个星球特别美”,张琳却打断 “玩游戏有什么用,不如多背几个单词”;小宇想聊班里同学的趣事,张琳会说 “别总关注别人,管好你自己的成绩”。慢慢的,小宇再也不跟她分享这些 “没用的事”,因为他知道 “说了也会被泼冷水”。

“聊不到一起,不是没话,是你没接住他的话。” 周颖举了个例子:有个爸爸发现儿子喜欢聊篮球,就特意查了 NBA 的新闻,跟儿子说 “今天库里又投进了绝杀球”,儿子眼睛一亮,跟他聊了半小时;后来爸爸还陪儿子看球赛,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近。“家长不用懂所有事,只要愿意‘听他说、跟他聊’,孩子就会愿意跟你亲近。”

真正的 “聊到一起”,不是 “查岗式提问”,而是 “分享式交流”。就像北京爸爸王萌的做法:每天花 10 分钟,跟女儿聊 “今天最开心的事”,不管女儿说的是 “课间跟同学跳皮筋赢了”,还是 “发现校门口的花开了”,他都认真听,还会分享自己 “今天上班遇到的趣事”。慢慢的,女儿有心事也愿意跟他说,甚至会问 “爸爸,你觉得这件事我该怎么办”。

张琳最后一次跟小宇一起大笑,是两年前。那天小宇模仿喜剧演员的动作,逗得她笑出眼泪;可现在,家里很少有笑声 —— 她总在说 “你这题怎么又错了”“隔壁小明这次考了年级前十”“你再不用心,以后怎么办”,小宇要么沉默,要么反驳,家里的空气总像 “拧着的弦”。

“我是为他好,才说这些话,难道还能跟他嘻嘻哈哈吗?” 张琳的想法,让家里的氛围越来越冷。心理学研究显示,经常一起笑的家庭,亲子冲突发生率比其他家庭低 59%;而长期缺乏笑声的家庭,孩子出现 “情绪暴躁”“自卑” 的比例会高 47%。

某名人曾在访谈中说,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让母亲真正笑过 —— 无论他考上中戏,还是成为导演,母亲总在说 “还不够好”“要更努力”。这种 “永远不满足” 的态度,让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很疏远。“笑不到一起,不是因为没幽默感,是家长总端着‘教育者’的架子,忘了家庭该有轻松的氛围。” 周颖说。

上海邻居老李,是小区里出了名的 “好爸爸”。两个儿子犯了错,他从不大吼大叫,而是用幽默化解:儿子打碎了碗,他会说 “看来这碗想退休了,我们一起送它去‘垃圾桶养老院’吧”;儿子考试没考好,他会说 “这次题目肯定跟你作对,下次我们一起打败它”。两个儿子跟他特别亲,有心事也愿意跟他说。“笑不是纵容,是让孩子知道‘家里是安全的,就算犯错也没关系’。” 老李说。

真正的 “笑到一起”,不是 “刻意讲笑话”,是 “放下焦虑,跟孩子一起轻松”。张琳后来试着改变:小宇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她没像以前那样说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笑着说 “看来桌子想喝水了,我们一起帮它擦干净吧”;小宇模仿电视里的动作,她也跟着学,虽然学得很笨拙,小宇却笑出了声。“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让孩子笑这么简单,是我以前太紧绷了。”

张琳现在每天会做三件事:放学后陪小宇玩 15 分钟 “他喜欢的游戏”,不纠错、不教育;晚饭后跟小宇聊 “今天的小趣事”,先听他说,再分享自己的;周末跟小宇一起看喜剧片,跟着一起笑。慢慢的,小宇跟她说话时皱眉少了,偶尔还会主动说 “妈妈,我们今天玩新游戏吧”。

“修复关系不用做大事,就从这些小事开始。” 周颖给出了三个具体建议:

陪孩子玩时,把 “纠正动作”“讲大道理” 放在一边,跟着孩子的节奏来 —— 他想搭歪歪扭扭的积木,就跟他一起搭;他想玩 “幼稚” 的过家家,就陪他扮演角色。中国家庭教育协会调研显示,每周有 3 次 “纯粹玩” 的家庭,亲子关系满意度比其他家庭高 68%。

当孩子跟你分享时,先认真听,不要打断、不要评判。比如孩子说 “我今天跟同学吵架了”,先问 “你当时一定很生气吧”,再听他说原因,最后再跟他聊 “下次遇到这种事,我们可以试试……”。记住:孩子跟你聊,是想 “分享情绪”,不是要 “要解决方案”。

家长不用永远 “正确”“优雅”,偶尔的笨拙反而能拉近距离 —— 跟孩子学跳舞,跳错了没关系;跟孩子玩游戏,输了也没关系。这种 “不完美” 的快乐,会让孩子觉得 “妈妈跟我一样,很真实”。

张琳现在翻照片时,会多了些新的画面:她和小宇一起搭的 “歪歪扭扭的城堡”,一起笑到流泪的喜剧片截图,一起聊趣事时的录音。她终于明白,亲子关系不是 “你为他做了多少事”,而是 “你们一起经历了多少快乐的瞬间”。

那些 “玩到一起的疯闹”,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那些 “聊到一起的热络”,是孩子信任感的基础;那些 “笑到一起的轻松”,是孩子幸福感的底色。当这些瞬间越来越多,所谓的 “叛逆”“隔阂”,自然会慢慢消失。

就像周颖说的:“亲子关系最珍贵的,不是孩子永远听话,而是你们就算有分歧,也愿意一起玩、一起聊、一起笑 —— 因为你们知道,彼此是最亲近的人。”

别等孩子关上心门,才想起要陪他玩;别等孩子不愿说话,才想起要听他聊;别等家里没了笑声,才想起要一起笑。从今天开始,跟孩子一起玩一场游戏,聊一次他感兴趣的事,笑一次没心没肺的笑 —— 这些小事,才是亲子关系最牢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