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3次叛逆期,别只会吼!这样说比讲道理强10倍

发布时间:2025-09-15 14:03:48  浏览量:1

分类:亲子教育/育儿经验

凌晨两点,邻居家的争吵声又准时响起——“说了多少遍别玩游戏,你偏不听!”妈妈的怒吼混着孩子的哭闹,惊醒了整栋楼。其实,每个家长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崩溃时刻: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爱顶嘴、凡事对着干,我们下意识用“吼”和“讲道理”应对,结果却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僵。

很少有家长知道,孩子的“叛逆”不是故意作对,而是成长中必经的3次关键蜕变。用错沟通方式,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选对说话技巧,才能帮孩子平稳度过叛逆期。

1. 2-3岁“第一叛逆期”:别否定“我自己来”,换成“选择题”

2岁多的孩子突然拒绝大人帮忙,吃饭要自己抓、穿衣服要自己扣扣子,一旦被打断就哭闹不止。这时家长常说“你根本做不好,别添乱!”,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自主意识。

换种说法:不说“别自己吃,会弄脏衣服”,而是问“宝宝想先用勺子还是叉子?妈妈等你一起吃”。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权,既尊重了他“自己来”的需求,又避免了失控哭闹。

这个阶段的叛逆,本质是孩子第一次尝试“掌控世界”。比起讲道理,用选择题引导,能让孩子在规则中感受自主,减少对抗。

2. 7-9岁“第二叛逆期”:别指责“你怎么又错了”,换成“说感受”

刚上小学的孩子开始反驳家长:“凭什么你能看手机我不能?”“这题我没错,是老师判错了”,甚至故意拖延作业。家长忍不住指责“你这孩子怎么越来越犟”,反而让孩子更不服气。

换种说法:不说“你就知道顶嘴,太不懂事”,而是说“妈妈知道你觉得委屈(先共情),但作业拖到晚上会影响睡觉,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安排时间好不好(再解决问题)”。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谈事情本身,比讲道理更能让孩子听进去。

这个阶段的叛逆,是孩子在建立“自我认知”。他们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评判。否定孩子的情绪,只会让他用“叛逆”保护自己。

3. 12-16岁“青春期叛逆”:别追问“你到底在想什么”,换成“给空间”

青春期孩子把房门关紧、不愿分享心事,家长忍不住反复追问“跟谁聊天呢?”“为什么不开心?”,结果孩子要么沉默,要么爆发“别管我!”。

换种说法:不说“你必须告诉我发生了什么”,而是说“妈妈知道你现在需要自己的空间(尊重边界),如果想找人聊聊,我随时在客厅等你(给出支持)”。比起强行“讲道理”,给孩子留足空间,反而会让他感受到信任,愿意主动沟通。

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在练习“独立”。家长越想“掌控”,孩子越想“逃离”;适当退后,才能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很多家长误以为“叛逆”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叛逆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2岁练自主,7岁建自我,12岁学独立,每一次叛逆都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信号。

我们总说“为孩子好”,却常常忽略:比起“正确的道理”,孩子更需要“被理解的感受”。当孩子哭闹时,少一句“别闹了”,多一句“我知道你很难过”;当孩子顶嘴时,少一句“你错了”,多一句“你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吗”。

真正的亲子沟通,从来不是“说服”孩子,而是“看见”孩子。放下“家长的权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对话,你会发现,孩子的“叛逆”,其实是在向你求救:“妈妈,我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管教。”

你家孩子正处于哪个叛逆期?你又有哪些独特的沟通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做“会说话”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