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家庭里,几乎所有子女和父母关系变坏,都是从“玩不到一起,聊不到一起,笑不到一起”开始的(推荐)
发布时间:2025-09-15 10:42:30 浏览量:1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好好陪他吗?”
一位妈妈说,孩子小时候,她大病了一场。
因为自己的一些恐惧,她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工作挣钱上。
但她也并非没管孩子——
孩子注意力缺陷,光自然拼读,就陪学了六年;
孩子与别人打架闹矛盾,她经常被“请家长”。
此外,还有身高、视力、牙齿、过敏体质......每一件她都操碎了心。
她承认自己有急躁、脾气不好的时候;
但身体不好,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她真的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哪怕一丁点。
然而孩子呢?
虽然成绩不错,对她却很“粗暴”。
和她说话,经常皱眉、跺脚,口气里充满不耐烦,像要吵架一样;
同学来家里玩,她只是站在旁边看了下,孩子就不高兴地呵斥她,“走开”“看什么看”!
她觉得既尴尬又寒心:
“其它家长也在看,孩子都没有像他这样的。
难道就因为小时我没有好好陪他,母子关系就相处不好了吗?”
这位妈妈的情况,其实是很多家庭的缩影。
经常有父母困惑:怎么孩子大点,就跟自己不亲了?
“打电话说不了两句,有心事也不肯讲,回家就跟吃了‘火药’一样......”
我们常把这些归结为“青春期叛逆”“父母控制欲太强”或“早期陪伴缺失”......
却忽略了一个更日常、更本质的角度:
您和孩子,已经多久没有“玩到一起,聊到一起,笑到一起”了?
任何关系,如果失去了这三项最基本、最自然的联结,根基就会开始松动,隔阂便悄然滋生。
心理学上,把这叫作“共同体验”和“共享情绪”的缺失。
从这个角度,我们才更容易看到:什么是亲子关系恶化的起点?
我们怎么从源头上,去挽回这段本该美好、珍贵的关系呢?
“玩不到一起”:失去亲密感根基
朋友先生之前一直在海外工作,一年难回一次。今年调回后,他特别珍惜和9岁儿子的相处。
可孩子呢,并不“领情”:
周末,他想带儿子去公园踢球,儿子去一次后,就冰冷拒绝;
见孩子写作业,他陪在一旁,想借机辅导。结果,孩子遇到问题,还是直接喊“妈”。
甚至,他越靠近,儿子就越闪躲。
他感到挫败,甚至愤怒。认为是家人没教好孩子,才导致儿子,根本不把他这个爸爸放在眼里。
朋友看得明白:
她知道丈夫在外辛苦,其实经常跟儿子提“爸爸有多爱他”。
但丈夫回来后,一心想要发挥爸爸的“教育”作用——
儿子本来很喜欢踢足球,丈夫因为自己以前是校队的,就不断纠正孩子动作;
辅导作业,更是“这里习惯不好”“那一道题不应该出错”。
搞得孩子现在都不想跟他接触,甚至私下抱怨:“爸爸还是别回来更好。”
很多父母委屈:
“为什么我为孩子付出全部,还感动不了他?”
“说陪伴,我也陪了啊!陪他吃饭、陪他写作业、陪他上课外班......”
其实,这些是“照护”“监督”(虽然也重要),并不是“陪伴”。
真正的“陪”,是走进孩子的世界——“玩”,才是“陪”最直接、有效的语言。
有的父母为孩子倾尽时间、精力、金钱,却处成了仇人;
有的父母工作繁忙,你没见她怎么管孩子,孩子却依然听话,能和他“打成一片”;
区别就在于,您和孩子只是“在一起”,还是能“玩到一起”上。
当我们只聚焦成绩、习惯、对错,很少和孩子纯粹地“玩到一起”,就相当于关闭了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大门。
这带来的不仅是亲密感的流失,更深远的还有:
在青春期、在成年后,持续影响着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心理基础。
“聊不到一起”:让亲子情感疏离
“妈,我跟你讲,今天在学校有件事特别搞笑!”
“搞笑?一天到晚不好好学习,我看你才有点搞笑!”
这是我接孩子放学时,无意间听到的。
那位妈妈,可能正巧在焦虑孩子成绩,想都没想就回了;
孩子呢,原本兴高采烈,听完妈妈的话,语气立马沉了下去。
很多父母每天都会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老师讲的听懂了吗?”......
孩子呢,也总是机械回答:“还行”“嗯”“不知道”。
有时稍不注意,还会演变成一场争吵。
到青春期,我们甚至埋怨,“孩子怎么宁愿漫无目的刷着手机,也不愿搭理我?”
其实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除了学习,我们是否真的还和孩子有话说?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孩子也许不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会记得你带给他们的感受。”
如果亲子对话永远围绕着成绩、表现、吃饱、穿暖等“功能性”的话题,缺少轻松闲聊、情感分享、观点碰撞;
那孩子只会感到无趣、压力甚至恐惧。
他会渐渐对我们关闭心门。
聊天,是心与心之间的散步。
它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是否愿意倾听、是否能够共情、是否彼此尊重。
只有当我们放下“教育者”的姿态,以“朋友”“伙伴”的身份出现,用心聆听和表达时;
交谈,才不会仅是单方面的输出。
“笑不到一起”:成家庭氛围底色
演员姜文在访谈中曾多次谈到: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就是与母亲的关系。
他说,无论他多么努力地取得成就,无论是考上中戏,还是成为明星,似乎都从未让母亲开怀大笑过。
他形容母亲的爱,像一种“沉重的肯定”。
这使他成年后,始终有一种深层的困惑与不自信。
许多成年人,提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说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疏离感。
大家观察会发现:
这往往不是源于什么巨大的矛盾或冲突,恰恰就是日常生活中,总“笑不到一起”的情感隔离。
它不是“不爱”,而是两代人之间的“情绪频道错位”。
当关怀、表扬总以沉默、批评等方式表达,孩子是感受到不到接纳和肯定的。
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为什么我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我的父母开心(满意)?
而那些能“笑到一起”的家庭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经常一起大笑的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更亲密、更深刻,冲突也更容易化解。
他们拥有共同的幽默密码,松弛的情绪状态和积极的情感联结;
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挽回亲子关系,也从这“三个一起”开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亲子关系的破裂,往往不是突然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情绪忽视和体验缺失的结果。
但好消息是:
因为有血缘的纽带,孩子天生想和父母亲近——关系的修复,也并非难事。
只要你做对这三个动作:
1、“玩到一起”是:重拾“玩心”,主动融入
成人工作压力大,孩子学业负担重;
闲下来,大家面对的又都是繁复冗杂的电子环境。
这时,“玩到一起”,其实是现代家庭对抗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解压、放松策略。
一起画画、一起爬山、一起钓鱼、一起奔跑、一起游戏......
我们不光是在陪孩子,这些活动本身就是我们重启观察力、创造力,夺回专注力、掌控感的重要行动。
过程中,你能重新走进孩子的世界,拥有他们的“视角”;
他们也能感受到你的爱和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2、“聊到一起”是:转换“频道”,学会倾听
做孩子的“玩伴”“军师”,而不是“管理者”“教导者”。
每天抽出10分钟,专心致志地倾听孩子,不打断、不评判、不急于给出建议;
当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才会慢慢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时,你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建议,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做选择;
相信哪怕你们兴趣爱好、话语体系、笑点完全不同,也能有更高质量的沟通。
记住,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3、“笑到一起”是:创造“欢笑”,留下美好感受
邻居家的老李,跟他两个儿子的关系特别好,是远近闻名的“好爸爸”。
他当家长的成功,不是多有学问、多会赚钱,多爱管孩子;
而是总能用幽默、智慧的方式为家庭氛围“定调”,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或犯错时,他的第一反应从来不是训斥;
而是通过一个遗憾的鬼脸、一个自嘲式的玩笑,先将紧张的对抗情绪,转化为轻松的笑声;
然后再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这种能和孩子“笑到一起”的幽默感,并不是对孩子的袒护、骄纵,而是一种高级的教育智慧。
它远比任何严厉的训诫,都更能联结、撼动人心。
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创造欢乐的氛围:
不要害怕在孩子们面前展现你的幽默、笨拙,即使有些笑话,可能很老套,孩子并不“买账”。
但那种轻松、愉快,可以展露“拙劣”的气氛,都能让孩子感受到:
家是一个可以放松、做自己的地方。
当环境是宽松的,犯错是被允许的,孩子的感受始终是好的;
那他的力气就不会总花在“对抗”上;
他才能有“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力量。
写在最后:
亲子关系不是单向的付出与接受,而是双向的情绪流动;
笑、玩、聊,是情绪流动最自然的通道。
当我们放下焦虑、控制,重新学会和孩子“玩到一起”“聊到一起”“笑到一起”时,我们便在情感银行里存下了最宝贵的资本。
这些共同经历的微小瞬间,终将汇成温暖的河流,滋养彼此的生命,抵御未来的风雨。
当然,我们不仅是在修复关系,也是在建造一个彼此理解、信任、支持的家庭生态系统。
当这个系统搭建好,不光是孩子,我们自己也能活得从容、幸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