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简文佳」儿童焦虑别大意!4类中医辨证表现,对照看看你家孩子属于哪种?

发布时间:2025-09-13 18:17:00  浏览量:1

不少家长觉得 “小孩哪有那么多焦虑”,可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孩子被焦虑缠上:有的上学前哭闹着不肯出门,有的写作业时坐立不安,还有的半夜频繁醒、说梦话……

中医看待儿童焦虑,不只是 “情绪问题”,更讲究 “辨证看体质”—— 不同体质的孩子,焦虑表现不一样,调理方法也不同。

今天就拆解4类常见的儿童焦虑辨证表现,家长可以对照看看自家娃属于哪种,早发现早调理!

01

中医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型

这类孩子最明显的特点是 “情绪大”,一点小事就容易炸毛:

在家写作业,遇到难题就摔笔、吼 “我不会”;出门和小朋友玩,稍微有矛盾就哭闹、甚至动手;

平时话不多,但总爱叹气,问他 “怎么了”,只会说 “心里烦”,却说不出具体烦啥;

有的还会伴随 “躯体小毛病”:比如经常说 “肚子胀”“胸口闷”,但去医院检查又没器质性问题;晚上偶尔会磨牙、踢被子。

中医认为,这类孩子多是 “肝气没疏解开”——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或者家长经常批评、要求高,肝气容易 “堵” 在心里,情绪自然容易暴躁。

调理重点是 “疏肝解郁”,比如平时可以给孩子煮点陈皮水喝(陈皮能理气),少对孩子说 “你必须做到”,多听他说说心里的想法,帮他把 “闷气” 疏解开。

心脾两虚型

这类孩子偏 “内向胆小”,焦虑藏在 “不自信” 里:

不敢主动和小朋友玩,别人邀请他也会往后躲;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就算会的题也怕答错;

平时特别容易累:背会儿课文就说 “没劲”,跑两步就喘气,晚上早早说 “想睡觉”,但睡着后容易醒;

脸色大多偏白,嘴唇没血色,吃饭也没胃口,有的还会挑食、偏食,体重比同龄孩子偏轻。

这是中医里的 “心脾两虚”—— 脾负责 “养气血”,心负责 “藏神”,孩子脾胃弱、气血不够,心神没力气 “稳住”,就容易胆小、没精神。

调理要 “补心脾、养气血”,比如每天给孩子煮点小米红枣粥(小米养脾,红枣补血),多带他做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拍球),少让他熬夜,帮他慢慢养出 “底气”。

阴虚火旺型

这类孩子的焦虑常和 “上火” 绑在一起,总显得 “坐不住、静不下”:

白天小动作特别多:写作业时抠橡皮、转笔,坐 5 分钟就想站起来;晚上睡前翻来覆去,说 “睡不着”,还会频繁喝水、说 “口干”;

有的还会出现 “小上火症状”:比如嘴角长溃疡、大便干结,偶尔说 “头疼”“眼睛干”。

中医说这是 “阴虚火旺”—— 孩子体质偏 “虚”,体内津液不够,就容易生 “虚火”,火一烧,心神就乱,自然烦躁、睡不好。

调理要 “滋阴降火”,可以煮点梨水、银耳汤给孩子喝(能滋阴润燥),保证充足睡眠,帮身体 “灭火”。

痰热扰心型

这类孩子的焦虑常表现为 “注意力差、思绪乱”,家长容易误以为是 “调皮”:

上课根本坐不住,一会儿玩文具,一会儿和同学说话,老师讲的内容根本听不进去;

舌苔大多偏厚、偏黄,有的还会偶尔说 “头晕”“恶心”。

这是 “痰热扰心”—— 孩子脾胃弱,吃进去的食物没消化好,容易生 “痰”,痰和热裹在一起,扰乱了心神,就会注意力不集中、思绪乱。

调理要 “化痰清热”,可以煮点冬瓜汤、萝卜水(能化痰),吃饭时别让孩子跑着吃、边吃边玩,帮脾胃 “减负”。

其实孩子的焦虑大多 “写在脸上、藏在小动作里”,家长只要多留心观察,对照辨证找对原因,慢慢调理,孩子就能找回轻松的状态。有问题及时找专业医师帮忙,早干预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