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扶鹰教育暑期讲座聚焦青春期:别让手机冲突成为亲子间的隐形利刃

发布时间:2025-09-11 16:16:43  浏览量:1

“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问‘我手机呢’,作业拖到半夜才写;暑假里除了上厕所,手机寸步不离手,喊他吃饭像没听见;就因为说‘再玩 10 分钟必须交手机’,立刻摔门砸东西,说‘你根本不爱我’……” 这些让家长们头疼的场景,是不是像发生在自己家?

8 月 16 日,淳化县一名 14 岁女孩因与家人发生矛盾负气离家出走,情绪激动下跳湖轻生,所幸被消防员与民警合力营救上岸。这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再次将 “青春期孩子与手机” 的矛盾推到聚光灯下 —— 那些因手机引发的争吵、冷战甚至极端行为,正在悄悄侵蚀着无数家庭的亲子关系。扶鹰教育暑期公益讲座近期聚焦这一痛点,通过真实案例与科学方法,让家长们明白:手机不该是亲子对抗的 “战场”,而应成为检验沟通质量的 “试金石”。

手机冲突的真相:孩子要的不是手机,是理解

“我没收孩子手机后,他把自己锁在房间三天不吃不喝,最后我只能妥协。” 讲座现场,一位妈妈的分享让不少家长点头共鸣。扶鹰教育优秀学员,家庭教育指导师段丽华老师展示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在近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中,68% 的矛盾根源与手机有关,而这些冲突的本质,是青春期孩子对 “自主权” 的争夺。

为了强化家长们的认知,段丽华老师播放了一段模拟视频:家长怒吼 “再玩手机就砸了它”,孩子顶嘴 “你凭什么管我”,争执升级后,孩子摔门而出。“我们总以为孩子在‘抢手机’,其实他们在‘抢尊重’。” 段丽华老师的话让家长们陷入沉思,“青春期孩子觉得‘手机是我的领地’,家长的强硬管控会让他们觉得‘连这点自由都没有’,进而引发极端情绪。就像有的孩子说‘我在学校被管了一天,回家连玩手机的自由都没有,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话听着扎心,却道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这与扶鹰教育 “看见行为背后的需求” 理念不谋而合。正如一位参与讲座的爸爸顿悟:“我儿子总说‘手机比我重要’,其实是在抱怨‘你从来不听我说话’。上次他用手机查学习资料,我不分青红皂白骂他玩游戏,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

从对抗到合作:家长们的 “手机管理” 新认知

“禁止孩子碰手机?不可能也没必要。” 段丽华老师的话打破了家长们的固有思维。她分享了扶鹰教育接触的案例:有位妈妈与孩子约定 “周末两小时手机时间”,却在孩子超时后直接摔碎手机,导致孩子绝食抗议。“规则的意义是保护,不是惩罚。” 段丽华老师强调,“青春期孩子需要‘被信任’的感觉,与其严防死守,不如教会他们‘自我管理’。比如有的家庭会让孩子自己记录玩手机时长,超过后自己承担后果,反而比家长盯着更有效。”

讲座中的情景演练让家长们受益匪浅。当志愿者家长用 “你觉得每天玩多久手机合适” 替代 “你只能玩一小时” 时,扮演孩子的志愿者明显放松了抵触情绪。“原来换种说法,孩子真的会配合。” 一位妈妈惊喜地说,她计划回家后与孩子一起制定 “手机使用公约”,比如 “写完作业可以玩 40 分钟”“睡前半小时交手机”,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分享了自己的转变:“以前我总偷偷查孩子手机,他发现后骂我‘侵犯隐私’。听了课才知道,扶鹰教育说的‘尊重边界’有多重要。现在我会说‘妈妈相信你能安排好时间’,他反而主动减少了玩游戏的时长,还会跟我分享手机里看到的有趣知识。”

家长感悟:手机成了改善亲子关系的 “契机”

讲座结束后,家长们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反思与计划。“我家孩子因为手机和我吵过架,现在想想,我不该说‘手机害了你’,而是该问‘你用手机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李女士说,她打算从 “了解孩子的手机世界” 开始,比如问问他喜欢的 APP、关注的博主,“上次他用手机剪视频,我还骂他不务正业,其实那是学校活动的作业,我先走进他的世界,才能引导他。”

扶鹰教育的这场讲座,在社区引发了连锁反应。不少参与家长在小区群里分享心得,带动更多家庭反思手机管理方式。一位社区工作者反馈:“以前常有家长来求助‘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现在他们会说‘我和孩子约好规则了’‘他用手机学英语呢’,亲子矛盾明显减少,邻里间讨论的也从‘怎么管孩子’变成了‘怎么陪孩子’。”

段丽华老师在总结时说:“青春期孩子的手机,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家长是否真的懂他。” 扶鹰教育将持续通过公益讲座,传递 “理解先行、信任为基” 的教育理念,让更多家庭明白:化解手机冲突的不是没收与禁止,而是那句 “我懂你”——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手机自然不会成为亲子间的 “隐形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