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当场训哭孩子!少儿击剑赛的“挫折教育”是否越了界?
发布时间:2025-09-10 05:08:19 浏览量:1
教练当场训哭孩子!少儿击剑赛的“挫折教育”是否越了界?
那天在现场看到的一幕,真是让人心里揪得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刚比完击剑赛,可能表现不太理想,低着头站在场边。教练几步冲过来,手指头都快戳到孩子头盔上了:“你这打的什么玩意儿!学了这么久还不会防守?脑子带没带!”孩子吓得一动不敢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又死死憋着不敢哭出声。旁边的家长有的扭头假装没看见,有的面露尴尬却也没人上前。这孩子平时的训练,怕是也没少挨这种“狂风暴雨”吧?
咱们常说“严师出高徒”,但严厉不等于粗暴,批评更不等于羞辱。孩子技术动作没做到位,教练指出来完全应该,可扯着嗓子吼、当众指着鼻子骂,这味道就变了。这不叫指导,这叫发泄情绪。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发布的《青少年体育教练员行为规范》里面明确提到,教练要“尊重运动员人格,杜绝任何形式的体罚、侮辱或言语攻击”。你说你严格,可严格的分寸在哪儿?界限在哪儿?
这种当众训斥,伤的可不止是孩子的自尊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调研,数据显示78.1%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存在教练语言粗暴、讽刺挖苦的现象。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语言虐待”,长期经历这种否定和打压,孩子容易变得自卑、焦虑,甚至对运动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本来击剑是培养气质、锻炼反应的好项目,别让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把孩子那点兴趣和信心全给浇灭了。
你说教练是不是完全没道理?倒也不是。竞技体育本身就有竞争性,孩子确实需要经历挫折才能成长。但挫折教育不等于用难听的话去打击他,而是帮他分析问题、找到方法、重新站起来。比如可以先把孩子带到一边,语气平静地告诉他:“刚才那一剑,如果脚步再快一点,是不是就能挡开了?我们下次试试好不好?”既指出了问题,又给出了解决的方向,孩子听得进去,也更愿意改正。
咱们做家长的,有时候也挺矛盾。既希望教练严格一点让孩子出成绩,又见不得孩子受委屈。其实关键得看教练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孩子进步,还是单纯情绪发泄?是对事不对人,还是人身攻击?如果发现教练习惯性辱骂、贬低孩子,那真的不能沉默。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一块奖牌重要得多。
好的教育,从来都是爱与规矩并存。就像一棵小树,既需要修剪枝杈,也需要阳光雨露。真正的严师,不是那个吼得最大声的人,而是那个哪怕心里着急,却依然愿意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把道理一点点讲清楚的人。
经典语句: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
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