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与成长中的&
发布时间:2025-09-11 11:44:10 浏览量:3
高铁车厢里,三岁的小团子举着玩具车在过道里跑,银铃般的笑声撞在玻璃窗上又弹回来;邻座的两个幼儿园小朋友凑在一起翻绘本,为"公主应该穿粉色还是蓝色"争得面红耳赤;后排的宝宝被窗外的麻雀吸引,扒着车窗发出"啊啊"的惊叹——这些本该是旅途中最鲜活的生命印记,却常常在某个瞬间变成刺向家长的利刃。
"能不能管管你家孩子?""这么吵还有没有素质?"的斥责声像一根细针,轻易刺破了公共空间里本应有的温情。
在这个被"静音模式"规训太久的社会里,我们似乎早已忘记:公共空间从不是成人专属的"静音舱",而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人共同生活的场域。
当我们用"没素质""没家教"的标签围剿那些吵闹的孩子时,或许更该追问:我们是否给过成长中的不完美足够的包容?
是否在要求孩子"守规矩"的同时,忘记了他们尚在学习的路上?
一、被误解的"吵闹":儿童发展的自然密码
发展心理学研究早已揭示:2-6岁是人类语言与情绪发展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神经突触的连接正处于"爆炸式"增长阶段。
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正在调试的收音机,既能接收海量信息,又常常因信号干扰而发出杂音。
一个在高铁上突然尖叫的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座椅的缝隙夹住了他的小袜子;一个在餐厅里满地乱爬的宝宝,或许正用触觉探索着这个对他来说还充满未知的世界。
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曾记录过这样的场景:3岁的朵朵在建构区搭积木,当她发现自己的"城堡"总是倒塌时,先是涨红了脸咬嘴唇,接着突然抓起积木扔在地上,边哭边喊"讨厌的积木"。
老师蹲下来轻声问:"朵朵是不是很生气?因为城堡总是倒对不对?"孩子的眼泪立刻变成抽噎:"嗯...我搭了五次都倒了..."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绪爆发并非"没教养",而是语言能力不足以准确表达挫败感的本能反应。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尚未学会用他人的视角理解世界,更无法像成人那样用理性克制情绪。
对他们而言,"哭闹"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每个孩子的"安静阈值"天生不同。
有的孩子天生神经类型敏感,对声音、光线、触觉的刺激反应更强烈;有的孩子是"高需求宝宝",需要持续的互动和刺激才能获得安全感。
这些差异如同指纹般独特,既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正如我们不能要求玫瑰和茉莉散发同样的香气,又怎能要求所有孩子在公共空间里都保持"标准音量"?
在上海某儿科医院的候诊区,笔者曾遇到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2岁的妹妹因发烧哭闹不止,4岁的哥哥试图用玩具安抚却屡屡失败。母亲一边轻拍妹妹后背,一边对哥哥说:"弟弟现在很难受,我们一起给她唱首《小星星》好不好?"
兄妹俩奶声奶气的合唱很快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一位阿姨主动递来温水:"小宝贝别着急,阿姨这里有退热贴。"
这个温暖的场景打破了"熊孩子必有熊家长"的刻板印象——大多数家长并非不管教孩子,而是在用有限的智慧与成长中的不完美角力。
二、公共空间的双标:成人世界的隐性规则
当我们对孩子的吵闹皱起眉头时,是否注意到公共空间里那些被默许的"不和谐音"?
早高峰的地铁里,有人外放短视频,刺耳的笑声穿透降噪耳机;医院的走廊上,醉酒的中年男子大声打着电话,"老子今天非得评个理"的叫嚷惊得老人直捂耳朵;景区的长椅上,几个大爷吹着唢呐唱地方戏,震天的锣鼓声让带婴儿的母亲不得不抱着孩子来回踱步。
这些声音往往比孩子的哭闹更刺耳、更持久,却鲜少有人上前制止。
这种双标背后,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隐性歧视。
儿童因其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在公共话语体系中天然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默认成人"应该"更有自制力,"应该"懂得遵守公共秩序,却忘了儿童正处于学习社会规则的初始阶段。
就像我们不会责备刚学走路的孩子摔跤,又何必苛责正在学习"如何安静"的孩子?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现代社会对"公共空间"的定义正在异化。
我们越来越将公共空间视为"效率空间",要求其中的每个个体都保持"功能性"——不打扰他人、不影响进度、不破坏秩序。
但公共空间的本质从来都是"生活空间",是不同生命形态共存的地方。
当我们用"效率至上"的标准切割公共空间时,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体验社会、学习社交的权利。
在东京的亲子电车里,专门设置了"儿童车厢",车厢壁上贴着可爱的卡通贴纸,地板铺着柔软的地垫,工作人员还会发放卡通贴纸作为"保持安静"的小奖励。
这种设计不是纵容吵闹,而是承认儿童的特殊性,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成长场景。
反观我们的公共空间,却常常用"一刀切"的规则要求所有年龄层的人,本质上是对儿童发展规律的忽视。
三、暴力的语言:当指责成为伤害的武器
"没家教"三个字,像一把淬毒的匕首,轻易刺穿家庭的尊严。
当陌生人对家长说出这句话时,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这句话背后,是对一个家庭育儿方式的全盘否定,是对父母付出的漠视,更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
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贴上负面标签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
如果一个孩子总被指责"没教养",他可能会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如果家长总被骂作"没素质",他们可能会在焦虑中采取更极端的教育方式。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种指责往往伴随着道德绑架。"连孩子都管不好,算什么大人?""你这样以后孩子要学坏的!"
这些话表面上是"为你好",实则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的家长主张"温柔而坚定",有的选择"规则至上",有的更注重"情感联结"。
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完美的,但每种方式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与思考。用单一标准评判多元的教育实践,既是对教育规律的无知,也是对个体选择权的不尊重。
在知乎"带娃坐高铁被骂"的话题下,一位母亲的回答让人泪目:"我凌晨四点就起来做辅食,怕孩子在飞机上哭闹提前准备了安抚奶嘴和玩具,一路上换了八次尿布,轻轻拍了两百多次背......可他还是哭了半小时。我知道影响了别人,所以全程道歉,给周围乘客发了小饼干。
但还是有人指着我鼻子骂'没家教',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罪人。"这段文字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处——我们拼尽全力做一个"好父母",却依然可能被陌生人用最恶毒的语言伤害。
四、共生的智慧:构建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
解决公共场合的"儿童吵闹"问题,需要的不是指责与对抗,而是理解与共建。
正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强调的:"儿童有权在和平、尊严和受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这种权利不仅包括物质保障,更包括在社会公共空间中获得理解和包容的权利。
芬兰的"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实践值得借鉴。
在赫尔辛基的图书馆里,设有专门的"感官阅读区",柔软的地垫、低矮的书架、可调节的灯光,为不同感官需求的儿童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在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上,广播会适时播放"温馨提示":"今天有小朋友同行,请大家多一份耐心";在东京的商场里,工作人员会主动为带婴儿的母亲提供哺乳室和婴儿车租赁服务。
这些细节不是对儿童的"特殊照顾",而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
构建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交通部门可以增设"亲子车厢",设置儿童游乐角;商家可以在候机厅、餐厅开辟"儿童活动区";媒体可以多传播"理解儿童"的正向案例,而非炒作"熊孩子"的负面新闻。
更重要的是,每个成年人都需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心理理解行为,用儿童的节奏接纳成长。
回到最初的高铁场景:当那个三岁的孩子终于停止哭闹,趴在车窗上看远处的青山时,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当那个四岁的女孩终于哄好了哭泣的弟弟,骄傲地向妈妈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她的脸上洋溢着成长的喜悦。这些瞬间,不正是公共空间里最珍贵的风景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完美的世界里,每个孩子都在跌跌撞撞地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每个家长都在手忙脚乱地尝试做"好父母"。
与其用苛责的声音撕裂公共空间的温情,不如多一些耐心的等待,多一些善意的理解。
毕竟,今天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明天我们面对的世界会有多温暖。
愿每一个公共空间里,都能响起童声的欢笑;愿每一次成长中的"不完美",都能被温柔以待。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文明社会。(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