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的“活雷锋”:孙庆和的平凡与可敬
发布时间:2025-09-10 21:56:12 浏览量:1
在小兴安岭的晨雾中,一套迷彩服、一辆三轮车,是孙庆和最熟悉的“行头”。每天,他骑着这辆三轮车,穿梭于伊春市丰林县的街巷,用微薄的收入换煤气罐,却以一生的坚持书写着“活雷锋”的传奇。他的名字,早已与“林海彩虹志愿服务队”紧密相连,成为黑龙江乃至全国志愿精神的生动注脚。
童年困境与反哺初心:公益之路的起点
孙庆和的公益之路,始于他童年的苦难与温暖。1976年,年仅8岁的他因父亲早逝陷入困境,是母校和老师用免除学费的方式,为他撑起了求学的希望。这份恩情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也悄然埋下了反哺社会的种子。
1985年参加工作后,孙庆和将每月工资中省下的3元钱用于公益,这一举动看似微小,却成为他30多年如一日的起点。2006年,他回母校捐款时,老师将同样来自单亲家庭的困难学生小琪(化名)介绍给他。从此,孙庆和每个学期都坚持为小琪提供200元助学金,助其从小学读到高中,直至小琪成年后在外地工作并延续了助人之路。谈及小琪,孙庆和总像说自家孩子般骄傲:“他很优秀,一有时间就去帮助其他人!”
三轮车上的奉献:用微薄收入撑起大爱
以换煤气罐为生,孙庆和的收入始终有限——从最初每罐5元,到后来每罐10元,甚至遇到困难户时还会主动少收几元。但他从未因生活的拮据停下助人的脚步。三十多年来,他累计帮助困难家庭学生30余人,空巢老人、残疾群众等200余人,用“力所能及”的行动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
他的奉献体现在无数细节中: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居民送去营养品和帮扶金;为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孤儿每学期提供助学金;帮助残疾人搬运柴火;在抗洪抢险中与官兵并肩装沙袋、筑堤坝;甚至在汶川地震时,他上午捐出100元,下午又将刚挣到的35元投入“爱心箱”……这些看似琐碎的举动,却因坚持而闪耀出不凡的光芒。
林海彩虹志愿服务队:从个人善举到群体力量
2012年,孙庆和将身边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林海彩虹志愿服务队”。最初只有十几人,如今已发展到160多名成员。他常说:“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他的梦想更深远——“干到60岁,用15年干出30年的好事,让更多人加入,让伊春成为‘好人之城’。”
在孙庆和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的足迹遍布抢险救灾、助学扶弱、敬老助残等领域。仅成立11年间(截至2023年),团队就开展了1000余次志愿服务,累计捐款捐物50余万元,捐赠衣物8000余件,覆盖本地敬老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甚至远至四川巴中、哈尔滨等地的公益组织。
更令人动容的是,孙庆和将奉献融入了生命的“终极计划”。2014年,他志愿登记成为黑龙江省第396名人体器官捐献者,以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更深的内涵。
与“老妈”的情谊:平凡生活中的温情
在孙庆和的公益故事中,王长英老人是一个温暖的注角。1992年,他蹬三轮时便开始帮独居的王长英搬柴火;此后,每逢雨季修补房屋漏水、冬季帮忙搬运煤炭,成了他的“固定行程”。时间久了,两人结下母子情谊,孙庆和称呼她为“老妈”,王长英则盼他常来家中坐坐。如今,老人搬进楼房,生活改善,但孙庆和仍带着团队定期探望,让这份温情延续。
活雷锋的坚守:荣誉背后的责任
尽管生活拮据——妻子患病多年,家庭负担沉重,孙庆和却始终以“帮助他人”为荣。他的座右铭是“一看二想三做”:第一眼看到他人困难,第二步思考解决办法,第三步付诸行动,直至事情圆满解决。
这份坚守让他收获了无数荣誉:从伊春市“十佳志愿者”“感动伊春年度人物”,到黑龙江省“龙江十大好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再到全国“最美志愿者”“感动龙江”年度人物。但对他而言,这些称号不过是对他“生命自觉”的肯定,真正的动力始终是“党员的责任感”和“让社会更温暖”的信念。
结语:用一生照亮他人
孙庆和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因30余年的坚持而震撼人心。他用一套迷彩服、一辆三轮车和一颗赤诚的心,证明了善举无需宏大,只需发自内心;奉献不必喧嚣,只需持之以恒。正如他在巡演晚会上的誓言:“帮助他人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梦想。”小兴安岭的风雪中,这位“活雷锋”仍在默默前行,用平凡书写不凡,用微光点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