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就怼你?别吼了!把命令换成商量,比啥都管用
发布时间:2025-09-09 03:14:06 浏览量:1
周三晚上 7 点,张姐把最后一盘菜端上桌,喊儿子小宇吃饭:“赶紧把手机放下,饭都凉了!” 里屋没动静,她又喊了一遍,结果小宇猛地推开门,吼道:“你烦不烦啊!我说了等会儿吃,听不懂吗?”
张姐愣在原地,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
半年前,小宇还是个会抱着她胳膊撒娇的孩子,上了初中后像变了个人 —— 喊他写作业,他说 “你管不着”;让他少玩会儿手机,他摔门而出;甚至她想跟他聊聊学校的事,他也只回 “没意思,别问了”。
“我为他每天早起做早餐,晚上陪他到 11 点,他怎么就这么不尊重我?” 张姐跟闺蜜哭诉。
闺蜜叹了口气:“我家儿子也这样,上了初中就像装了‘反骨’,你越管,他越怼。”
这种 “初中孩子不尊重家长” 的困境,不是个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4 年《青春期亲子关系调研》显示,68% 的初中家长 “频繁遭遇孩子顶嘴、冷漠对待”,其中 72% 的家长表示 “尝试过说教、吼骂、惩罚,都不管用”(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 年《青春期亲子关系调研》)。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 “不尊重” 是 “叛逆、不懂事”,却没看到:孩子的 “怼”,其实是在喊 “我想被尊重”;家长的 “管”,往往是在说 “我想控制你”。
当所有教育手段都失效时,真正管用的,不是更严厉的管教,而是先放下 “家长的架子”,把孩子当成 “平等的人” 对待。
一、孩子不是 “不尊重你”,是在喊 “我想当大人”—— 初中娃的 “怼”,藏着 3 个没说出口的需求张姐第一次真正懂小宇,是在一次争吵后。那天她发现小宇偷偷给游戏充了 200 块,忍不住吼了他:“你知不知道我赚钱多辛苦?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小宇哭着喊:“我用的是我自己的压岁钱!你什么都管,我连自己的钱都不能做主吗?”
后来张姐才明白,小宇的 “怼”,不是针对她,是在反抗 “被当成小孩”。初中孩子的 “不尊重”,背后藏着 3 个没说出口的需求: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2024 年研究显示,12-15 岁青少年 “对私人空间的需求” 是 10 岁前的 3 倍,其中 83% 的孩子 “反感家长随便进自己房间、翻自己东西”(数据来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24 年《青春期青少年心理需求调研》)。
小宇上初中后,在房间门上贴了 “敲门再进” 的纸条,张姐一开始没在意,还是推门就进,结果小宇越来越暴躁,后来干脆锁了门。“我以为是他有秘密,后来才知道,他只是想要‘自己的空间’,就像我也不希望别人随便翻我抽屉一样。” 张姐说。
“赶紧写作业”“别玩了”“跟你说多少遍了”—— 这些家长常说的话,在初中孩子听来,就是 “你在命令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2024 年调研显示,76% 的初中孩子 “反感家长用‘命令式语气’说话”,其中 65% 表示 “听到‘赶紧’‘必须’就想怼回去”(数据来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 年《青春期亲子沟通方式调研》)。
李哥以前总对女儿说 “赶紧把英语背了”,女儿要么拖拖拉拉,要么干脆不背。后来他改了说法:“你想先背英语,还是先写数学?妈妈说你背单词有技巧,要不要跟你聊聊?” 没想到女儿居然说 “先背英语吧,你跟我一起?”—— 原来孩子不是 “不配合”,是反感 “被命令”。
“你是不是又没听课?”“你跟那个同学玩,会不会学坏?”—— 家长的这些 “怀疑”,在孩子眼里就是 “你不相信我”。张姐以前总问小宇 “今天在学校有没有调皮”,小宇要么不答,要么怼 “你觉得我只会调皮是吧”。后来张姐改问 “今天学校有没有好玩的事”,小宇反而会跟她说 “我们班今天篮球赛赢了”。
“以前我总怕他出错,所以处处提醒,没想到反而让他觉得我不信任他。” 张姐说,现在她试着 “少怀疑,多相信”,小宇反而愿意跟她分享了。
二、别再用 “吼骂、冷暴力” 了 ——3 个 “软方法”,比硬管教管用 10 倍当孩子 “怼你” 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 “吼回去”“罚他”,结果只会让亲子关系更糟。其实,当旧的教育手段失效时,试试这 3 个 “软方法”,反而能让孩子慢慢放下 “防备”:
张姐以前喊小宇吃饭,总说 “赶紧放下手机,过来吃饭”,小宇要么不动,要么怼她。后来她改了说法:“饭好了,你想再玩 5 分钟过来,还是现在过来?” 没想到小宇说 “再玩 5 分钟”,5 分钟后真的主动出来了。
“我以前觉得‘商量’是‘惯着他’,后来才知道,商量不是‘听他的’,是让他觉得‘我被尊重’。” 张姐说,现在她跟小宇约定:“作业你自己安排时间,但要保证每天 11 点前睡;手机你可以玩,但每天不超过 1 小时 —— 如果没做到,我们再一起调整。” 小宇反而比以前更自律了。
这种 “合作式沟通”,在初中孩子身上特别管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4 年跟踪调研显示,采用 “商量式沟通” 的家庭,亲子冲突发生率比 “命令式沟通” 的家庭低 62%,孩子主动配合的比例高 58%(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 年《青春期亲子沟通效果调研》)。
很多家长觉得 “我是为他好,所以要管他”,却忘了 “先听他说,再帮他想”。张姐以前总跟小宇说 “你应该这样”“你不该那样”,小宇越来越不愿意跟她说话。后来有次小宇跟同学吵架,张姐没先指责他,而是说 “你愿意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小宇居然跟她聊了半小时,最后还问 “妈妈,你觉得我该怎么做?”
“以前我总想着‘教他怎么做’,后来才知道,他需要的不是‘你的答案’,是‘有人听他说’。” 张姐说,现在她每天花 10 分钟,跟小宇聊 “他想聊的事”—— 比如游戏里的角色、班里的八卦,不批评、不说教,只是听。慢慢的,小宇跟她说话的语气软了,也不再随便怼她了。
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说:“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本质是‘寻求理解’。你越听他说,他越愿意跟你说;你越懂他,他越尊重你。”
“你怎么又错了”“跟你说多少遍了”—— 家长总盯着孩子的错,孩子只会觉得 “我怎么做都不对”,反而会用 “不尊重” 来反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4 年调研显示,经常被家长 “批评错误” 的初中孩子,“不尊重家长” 的比例是经常被表扬的孩子的 2.3 倍(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 年《青春期青少年自我认同调研》)。
王姐以前总说儿子 “你怎么这么懒,房间都不收拾”,儿子要么跟她吵,要么干脆更乱。后来她试着夸儿子:“你今天把书桌收拾干净了,比以前整齐多了,继续保持呀!” 没想到儿子不仅把书桌收拾了,还主动整理了衣柜。“我以前觉得‘夸他会让他骄傲’,后来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被认可’,不是‘被挑剔’。” 王姐说。
小宇上次主动帮张姐洗碗,张姐说 “你今天帮妈妈洗碗,妈妈轻松多了,谢谢你”,小宇虽然没说什么,但后来只要他有空,就会主动帮着做家务。“原来孩子不是‘不懂事’,是我们没看到他的好。” 张姐说。
张姐最绝望的时候,是小宇跟她说 “我不想跟你说话”。那段时间,她不管说什么,小宇都不答;她想跟他靠近,他就躲开。后来她听了心理老师的建议,不再提 “学习”“手机”,而是做了三件小事:
陪小宇看他喜欢的球赛,不聊学习,只聊球员;小宇生日时,送了他一直想要的耳机,附了张纸条:“妈妈知道你喜欢音乐,希望这个耳机能陪你听喜欢的歌”;主动跟小宇道歉:“以前妈妈总随便进你房间、对你大吼,是妈妈不对,以后妈妈会改。”慢慢的,小宇开始跟她说话了,后来甚至会主动说 “妈妈,今天我们班有个趣事”。“我以前总想着‘教育他’,后来才知道,当亲子关系坏了,说啥都没用;只有关系好了,他才愿意听你说。” 张姐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4 年跟踪调研显示,“先修复关系,再谈教育” 的家庭,亲子冲突解决率比 “先教育,再谈关系” 的家庭高 78%,其中 69% 的孩子 “愿意主动跟家长分享心事”(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 年《青春期亲子关系修复效果调研》)。
李哥以前跟女儿冷战了半个月,后来他主动跟女儿说 “爸爸上次不该吼你,我们一起去吃你喜欢的火锅吧”,女儿虽然没立刻原谅他,但还是跟他去了。吃饭时,女儿跟他说 “我们班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我也想要一个”,李哥没反对,而是跟她约定 “手机可以买,但我们要一起定规则”—— 最后女儿不仅同意了规则,还主动说 “我会管好自己的”。
“亲子关系就像一盆花,平时要浇水、施肥,不能等它枯了才想起照顾。” 李哥说,“当孩子不尊重你时,别先想着‘教训他’,先想想‘我们的关系是不是出问题了’。”
小宇上初中后,张姐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 “放手”。
以前她总帮小宇整理书包、检查作业,现在她让小宇自己做;以前她总替小宇做决定,现在她会问 “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我以前觉得‘放手’是‘不管他’,后来才知道,‘放手’是‘相信他能做好’。” 张姐说。
初中孩子的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也是家长的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2024 年调研显示,82% 的 “亲子关系融洽” 的家庭,家长都完成了 “身份转型”—— 从 “照顾者” 变成 “引导者”(数据来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 年《青春期家长角色转型调研》)。
孩子想报篮球班还是绘画班?想跟同学去玩还是在家学习?—— 这些事,家长别替他做决定,而是帮他分析:“报篮球班能锻炼身体,但会占用学习时间;报绘画班是你喜欢的,但要坚持才能有效果,你觉得哪个更适合你?”
孩子考试没考好、跟同学吵架了 —— 别指责他 “你怎么这么没用”,而是陪他一起找原因:“这次考试哪部分错得多?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改进;跟同学吵架了,你想怎么解决?需要妈妈帮忙吗?”
孩子跟你说 “我讨厌我们老师”“同学不跟我玩”—— 别先讲道理 “你要尊重老师”“你要主动跟同学玩”,而是先听他说感受:“你觉得老师哪里让你不舒服了?跟妈妈说说;同学不跟你玩,你是不是很伤心?”
张姐现在跟小宇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小宇不仅不再怼她,还会主动跟她说 “妈妈,你今天累不累?我帮你捶捶背”。“我以前总想着‘教育好他’,后来才知道,最好的教育,是先跟他做好‘朋友’。” 张姐说。
有次张姐跟小宇聊天,问他 “你以前为什么总怼妈妈”,小宇说 “因为我觉得你不相信我,什么都管我”。张姐又问 “那现在为什么不怼了”,小宇说 “因为你现在会问我的想法,还会跟我商量”。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 “上初中就变了”,其实不是孩子变了,是他长大了,需要更成熟的爱 —— 不是 “你替他安排好一切”,是 “你尊重他的选择”;不是 “你命令他怎么做”,是 “你陪他一起面对”。
当孩子 “不尊重你” 时,别吼,别骂,也别绝望。试着放下 “家长的架子”,跟他说一句 “我们聊聊吧”;试着把 “命令句” 换成 “商量话”,问一句 “你觉得呢”;试着先修复你们的关系,再谈教育。
你会发现,那个看似 “叛逆、不尊重你” 的孩子,其实只是个想被当成 “大人” 的小孩 —— 他需要的不是你的管教,是你的尊重;不是你的控制,是你的信任。
就像张姐跟小宇说的:“妈妈以前总把你当成小孩,现在妈妈知道,你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以后我们一起商量,一起面对,好不好?”
小宇点点头,抱了抱她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