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记事|屏幕传递爱
发布时间:2025-09-09 11:22:43 浏览量:2
本文作者与孩子分隔两地,她用读绘本、教画画、找东西等游戏,把远程陪伴变成了高质量的亲子时光,让孩子在互动中,依然能感受到满满的爱与关注。这份教子智慧,藏在不缺席的用心里。无论相距有多远,他们的心始终紧紧相连。
——莫愁大观园
2015年初春,伦敦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我和丈夫刚刚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站稳脚跟,每天早出晚归,为工作而努力。然而,一个现实摆在眼前:我们无法兼顾工作和照顾刚满周岁的儿子。经过无数次讨论,我和家人不得不将儿子送回国内,交由婆婆照顾。
刚送回国的那段时间,我彻夜难眠,闭上眼睛,儿子在我怀里撒娇的模样反复浮现在脑海,想着他那肉嘟嘟的小身子紧紧地贴着我,小脑袋在我怀里蹭来蹭去,泪水时常浸湿了枕头。
后来,我意识到,在这遥远的异国他乡,不能只靠着回忆来慰藉思念。我开始努力寻找远程陪伴的技巧,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儿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知道,无论相距有多远,我们的心始终与他紧紧相连。
读绘本:跨越时空的温馨纽带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依恋理论,读绘本时的语言互动,可强化亲子情感联结。我精心挑选了适合两岁到三岁儿童阅读的绘本。这些绘本色彩鲜艳、图案简单、故事温馨有趣,比较适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
每次视频通话时,我都会拿起一本绘本,翻开每一页,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讲述故事。为了让儿子更有共鸣,我特意选择一些他喜欢的动画片相关的绘本。当讲到有趣的地方,比如小兔子调皮地打翻了胡萝卜篮子,他会兴奋地指着屏幕,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大声喊:“妈妈,小兔子太坏啦!”那一刻,虽然我们远隔千里,但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呼吸。每晚睡前,我们都会一起读绘本,绘本阅读成了我们之间最温馨的互动方式。
画画:通往内心世界的奇妙窗口
绘画是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涂鸦和简单的线条勾勒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我们为他准备了一套安全无毒的绘画工具,每次视频时,我们先在画纸上画出简单的图案,比如圆圆的太阳、弯弯的月亮,然后鼓励他拿起画笔,加入我们的创作。有时,我们还会来一场小小的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有一次,他画了一个大大的、五颜六色的圆圈,骄傲地说那是我们的家,里面住着我、他,还有爸爸、奶奶。那一刻,我相信他已明白,即使我们不在身边,但爱从未缺席。
藏与找: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在儿子丰富多彩的游戏世界里,“藏与找”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也是我们视频通话时的欢乐纽带。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如同初升的太阳,开始展现出惊人的活力与创造力。他们不仅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进行思考,还能理解更为复杂的逻辑关系。“藏与找”游戏,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实践平台。在游戏中,他不仅锻炼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更学会了如何根据我提供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如何面对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我会在屏幕的一端,用充满神秘感的语气描述宝藏的隐匿之处:“宝贝,快来猜猜,妈妈的宝贝是藏在了衣柜的深处,还是门后的小小缝隙里,还是沙发那柔软的怀抱中呢?”每次,儿子总是很兴奋,在家中每一个角落仔细搜寻。当他兴奋地呼喊“我找到啦”,并骄傲地展示他的战利品时,他的笑容瞬间照亮了我们全家人的心。
如何缓解物理距离带来的分离焦虑?我的经历证明,关键在于创造有质量、可感知的联结——无论是共读绘本的欢笑、合作画画的专注,还是“藏与找”游戏的兴奋,以及每一句鼓励,都如同点点星光,持续照亮他内心的角落。这些精心设计的远程互动,有效缓冲了分离带来的不安,为他提供了切实的心理支持与情感慰藉。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感到很欣慰。我也由衷希望,未来所有因各种原因暂时分离的亲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陪伴方式,让爱永远不会因距离而缺席。
纸上 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