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对话」甘肃诗人刘山:用最本真的语言叩响童心
发布时间:2025-09-09 09:04:50 浏览量:1
日前,第五届“长河文学奖”终评会在济南落下帷幕,甘肃诗人刘山凭借儿童诗集《金黄色的悄悄话》获此殊荣,评委会称赞其“为童心筑造金色语言花园”。近日,奔流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位“以诗为马”的创作者,与他一同走进那个由纯真文字构筑的金色世界。
记者:恭喜您荣获第五届“长河文学奖”,能否分享一下得知获奖时的心情?
刘山:得知获奖的那一刻,内心确实充满了惊喜与感动。惊喜的是,儿童诗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综合性文学奖项的认可,让我感受到评委们对儿童文学的重视;感动的是,这部诗集从创作到出版,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包括编辑、插画师以及一直支持我的读者。这个奖项,更像是对所有关注儿童诗创作的人的一种回馈。
记者:您在诗歌创作领域深耕多年,并荣获多个重要诗歌奖项,为何后来转向儿童诗创作?
刘山:转向儿童诗创作,其实是一个逐渐萌芽的过程。最初的契机是我的女儿。她出生后,我开始尝试为她写一些日常生活方面的诗歌,比如《电线杆为什么不是弯曲的》《地上的星星》这类短小的作品。有一次,我把自己写的诗读给女儿听,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种童真让我深受触动。
正因如此,我开始关注儿童诗的阅读和写作。近年来我也参加了一些中小学的诗歌活动,当我看到孩子们读诗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听到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提出各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时,我突然意识到,儿童诗或许是一个更能触达心灵本真的领域。
我发现,成人诗歌往往需要依托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理解,儿童诗却要用最本真的语言叩响童心——这种创作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让我找到了诗歌表达的另一种可能。
记者:能否谈谈您在儿童诗创作中对“童真”与“深度”的平衡?
刘山:我始终认为,儿童诗不是“幼稚化”的写作,而是需要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但同时又要融入成人的思考。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是天然的,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规则束缚。所以我在创作时,首先会努力捕捉这种“原生态”的童真,又加入现代生活元素,让童真与生活语境产生联结。
而“深度”的融入,则需要巧妙的构思。比如《国旗与星座》这首诗入选全国六年级教辅,我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写道:“妈妈告诉我/红旗飘飘 金光闪闪/那是天底下最明亮的星星/我问/这些星星也会发光吗/妈妈说/这些星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为明亮/那旗帜上的星星/汇聚为一团金色/构成一个星座/一个所有中国人共同信仰的星座”。诗里既保留了儿童对国旗的直观感受,又通过“信仰的星座”的意象,传递出对国家的朴素认知,这种情感的传递是潜移默化的,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记者:长期的儿童诗创作中,您是否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念或风格?您认为一首优秀的儿童诗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刘山:风格或许还在形成过程中,但有几个创作理念我一直坚持:第一是“真诚”,拒绝虚假的抒情和刻意的教化——孩子的感受力非常敏锐,任何不真诚的文字都无法打动他们;第二是“诗意的发现”,儿童诗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不寻常的诗意,保持对生活的敏感;第三是“语言的音乐性”,儿童诗大多需要朗读,所以韵律和节奏非常重要,我很注重诗句的声韵,让读起来像童谣一样朗朗上口。
至于优秀儿童诗的特质,我想应该包括:贴近儿童心理的视角、富有想象力的意象、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以及能够同时打动孩子和成人的情感共鸣。好的儿童诗,应该是孩子读了觉得有趣,成人读了能感受到童真背后的深刻,就像颁奖词里说的,是“成人重拾赤子之心的钥匙”。
记者:能否谈谈您是如何从日常细节中捕捉创作灵感的?
刘山:生活确实是创作的源泉,尤其是儿童诗,更需要从孩子的日常中寻找素材。以《爸爸的鞋》为例:有一次女儿在家里穿着我的大皮鞋,从客厅走到卧室,又从卧室晃到厨房,开心得不得了。我突然觉得,这双大大的皮鞋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我问她:“宝贝,你为什么要穿爸爸的鞋而不穿自己的鞋呀?”她仰着小脸说:“因为爸爸的鞋大,像一艘轮船,轮船底下浪很大,而我的鞋小,像小船,小船底下浪太小。”这句话给了我灵感,于是我写道:“我的鞋小/是一只小船/爸爸的鞋大/是一艘轮船/爸爸出门像出海/日落了 回到家时/家门口就是港湾/我时常偷偷穿着爸爸的大鞋/在屋里溜达 总能感受到/爸爸脚底的甲板与我的不同/有海浪在起起伏伏”。
记者:从成人诗歌领域转向儿童诗创作,这种创作对您而言有怎样的收获?
刘山:成人诗歌的创作经验对儿童诗肯定是有帮助的,比如对意象的提炼、对情感的克制表达、对诗歌结构的把握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融入不能是生硬的“成人化”,而是要转化为适合儿童理解的方式。
比如在成人诗中,我可能会用更晦涩的隐喻,而在儿童诗中,隐喻需要更直观、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比如《病中书》是我之前的一部成人诗集,里面有对生命、疾病的深沉思考,而在儿童诗中,我会把类似的思考转化为童趣的表达,比如说《在湖边》:“微风轻拂过的湖面/就像以前奶奶擦过的玻璃/那样明亮……岸边的芦苇、水鸟/都回了家/它们也不忍打断/去世的奶奶留给我的思念”。“它们也不忍打断”,这种将“悲伤”转化为“思念”的写法,既保留了对生命的关怀,又贴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这种创作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学会了用不同的“声音”说话。成人诗歌像是与世界的深度对话,而儿童诗歌则是与童心的真诚拥抱。这种切换让我对诗歌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诗歌的核心都是对人性本真的表达。同时,儿童诗创作也让我的语言变得更加简洁、纯粹,这种“返璞归真”的写作状态,对我的整体创作都有积极的影响。
记者:与成人诗歌相比,儿童诗在创作、出版、传播等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刘山:近年来,儿童诗创作确实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创作者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有提升,一些优秀的儿童诗刊物和出版机构也在积极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这是令人欣慰的。但与成人诗歌相比,儿童诗在很多方面仍面临挑战。
在创作上,儿童诗容易被误解为“低幼写作”,部分创作者缺乏对儿童心理的深入体察,作品流于表面化、概念化,缺少真正的诗意与深度;在出版上,儿童诗的市场接受度相对较低,很多出版社更倾向于出版畅销的儿童故事书或绘本,儿童诗集的出版难度较大,印量也较少;在传播上,儿童诗的推广渠道较窄,除校园和少数儿童文学活动外,很难进入更广泛的大众视野,这也使得优秀的儿童诗作品难以被更多孩子读到。
儿童诗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为他们编织一个浸润诗意的童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山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学院签约作家,甘肃省“诗歌八骏”之一。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选《阳光不锈》、诗集《春风痒》《病中书》《甘肃赋》《非常白,有点凉》等作品。曾获屈原杯诗歌奖、李白杯诗歌奖、青海湖诗歌奖、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2022年被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评为“年度全国十佳诗人”。
文丨奔流新闻首席记者 张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