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养出强大的女儿,不是教她乖,是教她敢说 “不”

发布时间:2025-09-05 18:56:00  浏览量:1

周六下午,我在小区花园看到朵朵蹲在角落哭,手里攥着空了的发卡盒 —— 她最好的朋友非要要她最爱的草莓发卡,她不想给,却不知道怎么拒绝,最后还是硬着头皮递了出去。朵朵妈妈蹲在她身边,轻声说 “下次不想给就说不呀”,朵朵却摇头:“我说不,她就不跟我玩了。”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很多妈妈养女儿,总把 “乖”“懂事” 当目标:教她分享、教她谦让、教她别惹人生气,却忘了教她最该会的事 —— 敢拒绝、敢做自己、敢为自己撑腰。中国儿童中心 2024 年《女童成长现状调研》显示,68% 的小学阶段女孩 “因不会拒绝而委屈自己”,72% 的青春期女孩 “因在意他人评价而否定自己”(数据来源:中国儿童中心,2024 年《女童成长现状调研》)。

养出阳光自信、幸福且强大的女儿,从来不是教她 “讨好世界”,而是教她 “守住自己”。这 7 个原则,比给她买多少漂亮裙子都重要。

一、不会拒绝的女孩,总在偷偷受委屈 —— 教她 “敢说不”,才是真保护

朵朵妈妈以前总教女儿 “要大方”,玩具要分享,零食要分给同学,哪怕自己舍不得。直到有次她看到朵朵把最后一块巧克力让给同学,自己咽着口水说 “我不喜欢吃”,才意识到:“我教她的‘乖’,其实是让她委屈自己。”

后来朵朵妈妈开始刻意教女儿 “拒绝”:买玩具时问她 “这个你想分享吗?不想就可以说‘这是我的,我现在不想给’”;同学借东西时,教她 “你可以说‘我现在要用,等我用完再借你’”。慢慢的,朵朵敢拒绝了 —— 有次同学要借她的漫画书,她摇头说 “我还没看完,下周再借你”,同学没生气,反而说 “好呀”。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2024 年研究显示,从小学会合理拒绝的女孩,青春期人际焦虑发生率比 “不懂拒绝” 的女孩低 53%,自我认同感高 47%(数据来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24 年《儿童拒绝能力与心理健康关联研究》)。很多妈妈怕女儿 “说不” 会没朋友,却忘了: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拒绝一次就离开;而需要你委屈自己维系的关系,本就不值得。

我邻居家的女孩小诺,以前总被同学 “使唤”—— 帮写作业、帮背书包,她不敢拒绝,直到有次妈妈陪她一起跟同学说 “我可以帮你,但你也要自己做,我不能一直帮你”。后来小诺发现,拒绝后同学反而更尊重她,还会主动跟她商量 “我们一起写作业吧”。

教女儿拒绝,不是教她自私,是教她 “守住自己的边界”。你今天教她 “不想给就说不”,明天她才不会在有人要她做不想做的事时,只会默默忍受。

二、女孩情绪敏感不是错 —— 教她 “自己哄自己”,比你帮她擦眼泪有用

李静的女儿小远,上次数学考试没考好,哭着回了家。李静刚想安慰,却看到小远抱出自己的 “情绪盒子”—— 里面装着她画的画、朋友写的贺卡,还有她喜欢的贴纸。小远边看边擦眼泪,半小时后,她抬头说 “妈妈,我知道错在哪了,下次我再努力”。

“我以前总怕她哭,一哭就赶紧哄,后来发现,教她自己平复情绪,比我帮她擦眼泪更重要。” 李静说,女孩天生心思细,容易受情绪影响,你今天帮她哄好,明天她遇到事还是会慌;而教她 “自己哄自己”,她才能在没人帮的时候,也能扛过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4 年调研显示,82% 的女孩 “情绪恢复速度比男孩慢”,但掌握自我调节方法的女孩,抗挫折能力比其他女孩高 61%(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 年《女童情绪管理能力调研》)。李静给小远的 “情绪盒子”,就是让她在难过时,有个 “自己的小空间”—— 看喜欢的东西、写日记、听音乐,这些小事能帮她把坏情绪 “赶跑”。

有次小远和朋友吵架,她没找李静哭,而是去小区里的小花园,摘了几朵小野花,编了个小花环。回家时她跟李静说 “我想通了,我们只是意见不一样,明天我跟她好好说”。李静说:“那一刻我知道,她已经有了‘自己扛事’的能力。”

教女儿自我修复,不是不管她,是给她 “自己站起来的勇气”。你今天教她 “难过时找喜欢的事做”,明天她遇到更大的挫折,才不会只会躲在你身后哭。

三、别让 “一白遮百丑” 毁掉女儿 —— 教她 “喜欢自己”,才是最美的底气

小欣的妈妈以前总焦虑 “女儿皮肤黑”,给她买美白面霜,不让她晒太阳。直到有次小欣问 “妈妈,我是不是很黑,不好看”,她才惊醒:“我自己的焦虑,让女儿否定了自己。”

后来小欣妈妈开始改变:带小欣去海边玩,故意不涂防晒霜,跟她说 “小麦色皮肤很健康,你看妈妈也很黑呀”;给小欣买带小麦色女孩图案的绘本,跟她说 “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美,你的皮肤就是你的特色”。慢慢的,小欣敢穿短裤短裙了,还会跟同学说 “我觉得我的皮肤很好看”。

北京师范大学 2024 年《女童自我认知调研》显示,63% 的女孩 “因外貌问题产生自卑”,而从小被引导接纳自己外貌的女孩,自信心比其他女孩高 58%(数据来源:北京师范大学,2024 年《女童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调研》)。社会上总给女孩贴 “白瘦美” 的标签,可妈妈要告诉女儿:美不是千篇一律的,你的眼睛、你的笑容、你的皮肤,都是你的独特之处。

我同事的女儿乐乐,牙齿有点歪,以前总不敢笑。同事带她去看牙医时,跟她说 “你的牙齿有点特别,笑起来很可爱”;还帮她拍了一组 “露齿笑” 的照片,挂在客厅。现在乐乐敢大方笑了,还会跟别人说 “我的牙齿有点歪,但我觉得很好看”。

教女儿接纳自己,不是教她 “不在乎外貌”,是教她 “不被外貌定义”。你今天教她 “喜欢自己的样子”,明天她才不会因为别人说 “你不好看”,就否定自己的全部。

四、女孩的友情不是 “必须合群”—— 教她 “敢独处”,比逼她融圈重要

小琪以前总怕 “没朋友”,同学叫她去玩她不喜欢的游戏,她也跟着去;同学说 “这个好看”,她明明不喜欢,也说 “我也喜欢”。直到有次她妈妈问她 “你跟她们玩的时候,开心吗”,她摇头说 “不开心,但我怕她们不跟我玩”。

“我以前总跟她说‘要跟同学好好相处’,却忘了告诉她,独处也不可怕。” 小琪妈妈后来带她去图书馆,教她看喜欢的书;陪她做手工,让她专注自己的事。慢慢的,小琪不再逼自己合群 —— 有次同学叫她去玩游戏,她摇头说 “我想去图书馆,你们玩呀”,没想到有个同学说 “我也想去图书馆,我们一起吧”。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2024 年调研显示,71% 的女孩 “因害怕独处而勉强合群”,而敢于独处的女孩,独立思考能力比其他女孩高 49%(数据来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 年《女童社交与独处能力调研》)。很多妈妈怕女儿 “不合群” 被孤立,却忘了:真正的友情,是 “你喜欢,我也喜欢”,不是 “你喜欢,我勉强喜欢”;而能独处的女孩,才不会因为怕孤单,就随便跟人走。

小琪现在有了两个好朋友,她们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做手工,小琪说 “跟她们玩,我很开心,不用假装”。小琪妈妈说:“现在她就算一个人,也能看书看一下午,不再怕‘没朋友’了。”

教女儿独处,不是教她 “不合群”,是教她 “不委屈自己合群”。你今天教她 “独处也很快乐”,明天她才不会因为怕孤单,就留在让她不舒服的圈子里。

五、别让女儿忽略 “平凡的美”—— 教她 “发现小快乐”,比追求大成就重要

周末带女儿去公园,她突然蹲下来看蚂蚁搬家,我催她 “快走,去看更大的滑梯”,她却摇头说 “妈妈,你看蚂蚁搬饼干,好厉害呀”。那一刻我想起《美感是最好的家教》里的话:“孩子的快乐,藏在平凡的小事里。”

很多妈妈总给女儿定 “大目标”—— 考第一、学特长、拿奖状,却忘了教她发现 “小快乐”:路边的花开了、天上的月亮弯了、吃到喜欢的冰淇淋了,这些小事都能让人开心。中国儿童中心 2024 年调研显示,从小会发现平凡之美的女孩,幸福感比其他女孩高 62%,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数据来源:中国儿童中心,2024 年《女童幸福感与生活感知调研》)。

李静每天晚上会跟女儿小远 “聊开心事”:“今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小远会说 “今天吃到了草莓蛋糕”“今天看到了彩虹”“今天帮同学捡了笔,她跟我说谢谢”。慢慢的,小远养成了 “找快乐” 的习惯,就算考试没考好,她也会说 “没关系,今天老师夸我字写得好”。

教女儿发现平凡之美,不是教她 “不追求进步”,是教她 “不管有没有大成就,都能开心生活”。你今天教她 “蚂蚁搬家也很有趣”,明天她就算遇到挫折,也能从小事里找到继续往前走的勇气。

六、女孩的自我保护,要从 “认识身体” 开始 —— 教她 “敢说‘别碰我’”,比教她 “小心” 有用

小诺 5 岁时,李静就跟她玩 “身体游戏”:指着背心和内裤覆盖的地方说 “这是你的小秘密,除了爸爸妈妈帮你洗澡,别人不能碰,也不能看”。有次去亲戚家,亲戚想抱小诺,小诺说 “我不想抱”,亲戚笑着说 “这孩子真乖”,李静赶紧说 “她不想抱,我们就不抱啦”。

“很多妈妈觉得‘性教育太早’,却忘了坏人不会等孩子长大。” 李静说,中国政法大学 2024 年数据显示,80% 的儿童性侵案件,发生在熟人之间,而从小接受过身体边界教育的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比其他孩子高 76%(数据来源:中国政法大学,2024 年《儿童性侵预防与自我保护调研》)。

李静带小诺去游泳池时,会跟她说 “你看女孩要穿泳衣,男孩可以不穿上衣,这是因为女孩的身体有需要保护的地方”;给小诺买衣服时,会让她选自己喜欢的,告诉她 “你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你可以决定穿什么,也可以决定谁能碰你”。

教女儿自我保护,不是教她 “害怕世界”,是教她 “认识自己的身体,守住自己的边界”。你今天教她 “别碰我的小秘密”,明天她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触碰,才敢大声说 “不”。

七、养女儿的终极目标 —— 教她 “爱自己”,比教她 “爱别人” 重要

小远 10 岁生日时,李静送她一个 “爱自己盒子”,里面放着她喜欢的贴纸、一张写着 “你很可爱” 的卡片,还有一本日记。李静跟她说 “每天写一件你喜欢自己的事,比如‘今天我帮了同学,我很善良’‘今天我自己整理了房间,我很能干’”。

“很多妈妈总教女儿‘要善良、要懂事、要帮别人’,却忘了教她‘要爱自己’。” 李静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4 年调研显示,从小懂得爱自己的女孩,青春期抑郁发生率比其他女孩低 59%,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强(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 年《女童自我关爱与心理健康调研》)。

小远现在每天都会写 “爱自己日记”:“今天我拒绝了不想做的事,我很勇敢”“今天我没考好,但我知道我努力了,我很棒”“今天我给自己买了喜欢的发卡,我很开心”。李静说:“现在她就算遇到不开心的事,也不会否定自己,会说‘没关系,我还是很可爱’。”

教女儿爱自己,不是教她 “自私”,是教她 “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再去爱别人”。你今天教她 “你很可爱”,明天她就算遇到有人说 “你不好”,也不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最后:养出强大的女儿,不是让她 “不受伤”,是让她 “受伤后能自己站起来”

朵朵现在敢拒绝别人了,小远能自己平复情绪了,小诺懂得保护自己了 —— 这些女孩不是 “不乖”,是 “更敢做自己”。很多妈妈怕女儿受委屈、怕女儿不合群、怕女儿被伤害,却忘了: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不受伤,是受伤后能自己站起来;不是讨好世界,是守住自己的边界,依然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养女儿就像种小树苗,你不用把她种在温室里,怕她风吹雨打;你要给她阳光,教她扎根,让她知道:就算遇到风雨,她也能自己站直;就算有人想折断她的枝丫,她也能勇敢说 “不”。

愿每个女孩都能被教得 “敢拒绝、敢做自己、敢爱自己”,愿她们就算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也能活得阳光、自信、强大 —— 这才是妈妈能给女儿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