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打萌娃对萌娃自我保护能力的影响背后秘密……

发布时间:2025-09-06 10:03:08  浏览量:1

在我的教室里,有个孩子叫小阳。他特别安静,就像一只沉默的羔羊。课堂上,我提了个很简单的问题,他明明知道答案,却紧张得声音直发抖,结结巴巴说不出来。下课后我和他谈心,才知道他在家里只要答错问题,爸爸就会打他。从那以后,他面对问题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答错受罚。

在家长晨会上,小阳妈妈跟我交流,说孩子最近胆子越来越小,在外面遇到危险也不敢出声。看到孩子这样,我心里一阵心疼,也意识到体罚对孩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了。

教师手记:看到小阳这样的孩子,心里真不是滋味。每个孩子都该在安全温暖的环境里成长,体罚只会让他们变得胆小怕事。

小阳的情况其实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体罚会让孩子形成恐惧式服从,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危险预判意识。他被爸爸责打后,只记得要躲避惩罚,却不理解危险的本质。

比如有一次在学校操场上,一个同学不小心撞到他,他第一反应不是判断自己有没有受伤,而是害怕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被老师责备,然后被家长再次打骂。这就跟孩子忘记带伞被雨淋湿一样,孩子只知道没带伞会被骂,却不明白提前看天气预报、做好准备才是避免被淋湿的关键。

在心理学上有个“安全基地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孩子需要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来探索世界,而体罚破坏了这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对危险和惩罚产生了混淆。

教师手记:体罚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切断了孩子认识危险的通道。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能正确认识危险。

体罚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它还会让孩子的应激反应模式固化,阻碍自主决策能力。我班上还有个叫小美(化名)的女孩,有一次在学校她被同学抢走了心爱的文具,她却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诉老师。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不求助,她说在家里如果遇到问题告诉家长,有时候不仅得不到帮助,还会被说自己没本事,甚至被打。所以在学校遇到类似情况,她习惯性地退缩,而不是主动寻求帮助。

这种情况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孩子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因为长期的体罚经历,形成了习惯性退缩的反应模式。而且他们的求助意愿也因为亲子信任裂痕受到影响,就像小美,受伤后会隐瞒实情,避免二次责罚。这就像一条断裂的链条,孩子从遇到问题到求助的过程被切断了。

教师手记:看到小美这样的孩子,我特别着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遇到问题可以大胆地说出来,我们会帮助他们解决。

既然知道了体罚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有这么多负面影响,那我们该怎么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保护能力呢?我总结了三个办法。

第一步是建立信任。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们说,我们会站在他们这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我会在班上定期开展谈心活动,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任。

第二步是正确引导。当孩子遇到危险或者问题时,我们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让他们明白危险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就像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我们不要马上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问“你觉得是哪里没注意才摔倒的呢”,引导他们自己思考。

第三步是实践锻炼。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方式,让孩子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在班上开展“安全小卫士”活动,模拟火灾、地震等场景,让孩子学会如何逃生和求助。

教师手记:这三个办法虽然简单,但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康的防护网。

体罚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摧毁孩子的安全认知,阻碍他们的自主决策能力,破坏亲子信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温暖和爱来替代体罚。

我相信,手掌的温度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我们要用温暖的手掌,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教师手记: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我们要让孩子在爱中学会保护自己,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