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别再催了,这句话正在毁掉他的专注力
发布时间:2025-09-06 07:24:19 浏览量:1
傍晚的书桌前,你是不是也常上演这样的场景:孩子捏着笔半天不动,你忍不住吼出那句“快点写!别磨蹭!”,可越催,孩子越慌,作业反而错得更多。很多家长以为“催快点”是在帮孩子赶进度,却没发现,这句话正是孩子拖拉的“隐形推手”。
去年我在早教中心做观察时,遇到过一对母子。妈妈几乎每分钟都要催一次“快点”——“快点拿出作业本”“快点算这道题”“快点把字写整齐”。结果呢?孩子写着写着就走神,一会儿摸橡皮,一会儿抠手指,原本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硬生生拖了两个小时。后来我建议妈妈暂停“催促”,改成“给具体指令”,一周后妈妈反馈:孩子居然能主动规划写作业的顺序了。
为什么“快点”这句话会失效?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6-12岁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还在发育,对“速度”的理解很模糊,“快点”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句情绪指令,不是行动指南。更糟的是,频繁催促会让孩子陷入两种负面循环:要么产生“对抗心理”,你越催我越慢,用拖拉表达不满;要么形成“依赖感”,习惯等你催才动,失去主动规划的能力。
其实想让孩子告别拖拉,不用靠吼,试试这三个更有效的方法:
第一个是“把模糊指令变具体”。把“快点写”换成“我们先花10分钟把数学口算题做完,做完后可以玩5分钟积木”。孩子对“10分钟”“数学口算题”的感知更清晰,知道要做什么、做多久,行动起来更有方向。我邻居家的孩子以前写作业要催,用了这个方法后,会自己对着计时器分配时间,因为他清楚“做完有明确的小奖励”,动力自然就来了。
第二个是“给孩子‘掌控感’”。很多孩子拖拉,是因为觉得写作业是“被强迫的事”。可以让孩子每天睡前花2分钟,自己列“作业清单”:比如“1. 语文生字抄写 2. 数学应用题 3. 读英语绘本”,让他决定先做哪项。当孩子觉得“作业是我自己安排的”,就会更有责任心。我曾指导过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妈妈帮他安排所有事,他写作业磨磨蹭蹭,后来让他自己列清单,他为了能早点看课外书,会主动加快速度,甚至会提前规划“先做难的,再做简单的”。
第三个是“不盯着‘速度’,盯‘进步’”。当孩子比上次快了5分钟,哪怕作业还有小错误,也可以说“今天比昨天早完成了5分钟,妈妈看到你在努力集中注意力,特别棒”。孩子对“进步”的感知很敏感,正向鼓励会让他觉得“我能做到”,从而更愿意主动加快速度。相反,如果只盯着“你怎么又这么慢”,孩子会觉得“我再努力也没用”,慢慢就失去了改变的动力。
最后想和家长们说:孩子写作业的速度,就像小树生长,急不来。比起每天催“快点”,不如耐心帮他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培养主动规划的能力。毕竟,我们希望孩子学会的,不只是“快速写完作业”,更是“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态度。
你家孩子写作业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小习惯?或者你试过哪些让孩子不拖拉的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我们一起交流,帮孩子轻松爱上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