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秋季长高,从“睡个好觉”开始!中医解读儿童睡眠与身高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6 13:18:22  浏览量:1

秋风送爽,暑热渐消,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昼短夜长,正是人体顺应天时、收敛神气、休养生息的关键期。通俗来讲,告别暑日烦闷,睡觉的好时候来了!

《黄帝内经》倡导秋季宜“早卧早起,收敛神气”,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而言,秋季高质量的睡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生长激素的分泌在夜间深睡眠时段达到峰值,良好的睡眠不仅是恢复精力的必需品,更是身高增长的“天然营养剂”。在秋收冬藏的这个节骨眼上,让孩子睡个好觉,就是在为他们的生长发育蓄积最关键的能量。

然而,临床中常见部分孩子睡眠问题持续存在:夜间翻滚不安、啼哭易醒、入睡困难…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长期如此则更可能导致身高增长缓慢。及时正确识别孩子睡眠障碍的根源,成为帮助孩子改善睡眠、促进生长的第一步。今天李雪冰医生就和来家长们是说说秋天该如何睡觉!

一、秋令主燥,外邪扰神: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睡眠

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具有“燥”与“凉”的气候特点,儿童“肺常不足”,此期若不注意调护,则易外邪犯肺影响睡眠。

1. 燥邪伤肺,鼻咽不适:秋燥易通过口鼻侵袭肺系。孩子常表现为咽喉干痒、夜间干咳、鼻干鼻塞,这些持续的物理刺激会迫使孩子频繁夜醒,打断睡眠连续性。

2. 寒邪初袭,卫气不固:昼夜温差增大,孩子卫外功能尚未完善,保暖稍有不当,寒邪即易入侵。导致孩子因身体不适而睡眠浅、易惊惕。

二、饮食不节,积食内停:中焦气机的壅塞

经过苦夏,脾胃功能较弱,若入秋后急于“贴秋膘”,反而易加重脾胃负担。

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过饱、过食油腻难化之物,超越脾胃运化能力,导致食积停滞。积滞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浊气上扰心神,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中翻身打滚、趴睡、磨牙、口中异味。这是儿科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原因。

三、情志失调,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内在动因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日萧条之景易使人情绪低落,儿童虽不善表达,但同样会受环境影响。开学后的适应压力、家庭氛围紧张或白天过度兴奋,都可能导致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扰动心神,表现为入睡前“闹觉”、梦中惊惕、呓语,或夜间突然坐起哭闹。神不内守,则睡眠难以安稳。

四、体质偏颇,脏腑失调:长期睡眠障碍的根源

若睡眠问题长期存在,往往预示着孩子存在更深层次的体质失衡。

1. 心火亢盛证:体质偏热或过食辛热,致心火过旺。心主神明,火性炎上,直接蒸灼心神。孩子表现为入睡极度困难、烦躁不安、喜仰卧、蹬被子、口唇红、白天急躁易怒。“火扰心神”是其核心病机。

2. 脾虚湿困证:脾胃虚弱,运化水湿无力,湿邪内生,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孩子表现为睡不踏实、似睡非睡、易醒,同时伴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易疲劳、大便溏稀。“气血不足,神失所养”是其关键。

3. 肺脾气虚,卫外不固证:此类孩子常伴有过敏性问题(如鼻炎、湿疹)。肺气虚则鼻窍不通,易打鼾、张口呼吸;脾气虚则易积食生湿。夜间呼吸不畅和皮肤瘙痒是导致其睡眠片段化的直接原因。

结语
孩子的睡眠问题是其身心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在秋收冬藏的关键时期,识别并改善睡眠障碍,就相当于为孩子开启了生长的“夜间加速模式”。作为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睡眠表现,结合上述原因初步判断,必要时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通过中医的整体调理,让孩子在金秋时节睡得香甜,为健康成长蓄满能量。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李雪冰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