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两儿童遭胡蜂群蜇伤身亡,养蜂人被立案,胡蜂的攻击力有多强?

发布时间:2025-09-05 23:57:21  浏览量:2

最近一位养蜂人因过失致人死亡被立案了,原因是在今年的6月28日,他养的胡蜂蜇死了两名幼童,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陆先生的一双儿女在外出时,不幸遭遇成群胡蜂袭击,最终伤重不治。事后尸表检查数据显示,男孩遭受了超过300次蜇刺,女孩更是高达700多次。这些肇事的胡蜂,并非野生蜂群,而是同村村民为贴补家用,私自饲养在林中的10窝墨胸胡蜂。

目前,该养殖者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这血淋淋的数字背后,究竟是什么让这些蜂类变得如此致命?当它们疯狂攻击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保住性命?

墨胸胡蜂也是胡峰大家族中的一员,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在昆虫学家眼里,它可是个不好惹的“硬茬子”。这家伙属于膜翅目胡蜂科,体型比普通蜜蜂大不少,身穿黑褐色“盔甲”,看着就挺唬人。

胡峰不像蜜蜂那样采花酿蜜,而是实打实的肉食主义者,专门捕食其他昆虫,比如毛毛虫、苍蝇什么的,在生态系统里扮演着“警察”的角色,帮着控制害虫数量。按理说,它本来和人类井水不犯河水,但你一旦捅了它的老窝,那麻烦可就大了。

这得从它们的“家”说起,胡蜂的蜂巢很多都修在树上、灌木丛里,或者甚至就在土洞里头,相当隐蔽。一个成熟的蜂巢里头,能有成百上千只蜂子,分工明确,有专职生产的蜂后,有干活的工蜂,还有负责保卫家园的“警卫蜂”。

它们对家园的保护意识强到离谱,只要你靠近巢穴一定范围,警卫蜂就会把你当成威胁,立马进入战斗状态。更吓人的是,它们发动攻击时,会释放一种叫“信息素”的化学信号。

这玩意就跟吹响了冲锋号似的,能瞬间召唤整个蜂巢的兄弟姐妹们倾巢而出,对着目标玩命蜇刺。那种场面,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为啥被蜇了会那么危险呢?关键在它们的毒液,胡蜂毒液里头成分复杂,包含一大堆能要人命的物质。比如其中一些酶类成分,会破坏人的细胞膜,导致组织损伤;还有的肽类毒素,能直接刺激神经,引起剧痛。

更麻烦的是这些毒素还会引发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对大多数人来说,被蜇几下可能就是疼一会儿、肿个包;但对过敏体质的人,哪怕只是一两下,都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抢救不及时很快就可能没了。

像这次事件中两个孩子被蜇刺数百次,情况就更可怕了。大量毒液直接注入体内,就算没有过敏体质,也足以引发严重的中毒反应。那么多毒液会疯狂破坏肌肉细胞,导致横纹肌溶解,释放出大量的肌红蛋白。

这些肌红蛋白会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衰竭;同时,毒液中的溶血毒素还会破坏红细胞,导致急性贫血和肝损伤。多种致命损伤一起爆发,医疗抢救的难度极大,死亡率非常高。

万一在野外倒霉催的碰上了蜂群攻击,咋整?记住,冷静是第一位的,虽然这很难。但你必须清楚,胡乱跑动、挥手扑打只会激怒更多蜂群,让它们认定你是威胁,追着你往死里蜇。

正确的做法是,立刻用衣服啥的尽量护住头颈部(这是最要害的部位),然后压低身子,沿着来路或者障碍物多的地方(比如茂密的灌木丛、树林)慢慢撤离现场。

记住是慢慢移动,不是狂奔!胡蜂对快速移动的物体特别敏感,你跑得越快,它们追得越欢。有条件的话,拿深色衣服盖住自己露出的皮肤也管用,因为蜂类对浅色和鲜艳的颜色反应更强烈。

千万别想着跳进水里面避祸,蜂群会在水面上蹲守十五分左右,你憋气能憋多久?一旦露头换气,攻击只会变本加厉。

撤离到安全区域后,要立刻检查处理伤口。胡蜂的毒刺不像蜜蜂那样容易断在体内,但它们可以连续蜇人。赶紧用卡片之类的东西顺着一个方向刮掉毒刺,别用手直接捏,不然可能把更多毒液挤进身体。

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有条件的话用肥皂水更好。如果被蜇得多,或者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起大片疹子等任何不适,别硬扛,必须立刻、马上寻求医疗帮助,并明确告诉医生是被胡蜂蜇了,蜇了多少处。这是争分夺秒的事,耽误不得。

养殖蜂类,无论是为了取蜜还是泡酒售卖,都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搞的事。尤其是在人员活动区域附近,必须做好极其严格的安全防护和隔离措施,设立明确的警示标志,并具备应急处置的能力。一旦管理疏忽,就等于在身边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生物炸弹”,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该案的养殖者已被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立案侦查。法律将会给出公正的裁决。而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增长知识,提高警惕,懂得在危险面前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和家人,或许是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的最重要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