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车载观察:为什么现在的动画都变成了“抽象派”大电影?

发布时间:2025-09-05 03:29:05  浏览量:2

晨光中,一对父子穿梭在上班上学的车流里,解码着动画产业背后的时代变迁。

2025年9月4日,暑期结束后的第六个上学日。车子汇入早高峰的车流,儿子看着手机上的动画资讯,突然抛出一个问题:

"爸,为什么现在的老牌儿童动画都跑去做电影,不做剧集了?而且内容越来越抽象,都不像给小孩看的?"

这个问题很有洞察力,我决定从最根本的日常生活变化入手。

"最核心的原因是——没人看电视了。"我开始了分析。

"以前电视台是内容的绝对主宰,有固定的播出时段,比如下午4-6点的'动画档'。制作方都是围着电视台转的。"

"现在完全不同了。"我继续解释,"传播渠道彻底碎片化:爱奇艺、腾讯、B站等视频平台成为了新主宰。观众的观看习惯从'按时收看'变成了'随时点播'。"

"这种变化直接改变了赚钱方式。过去做给电视台的动画,靠的是玩具广告和收视率;现在做给视频平台的,要么按流量分账,要么平台直接出资定制。但平台上的内容太多了,竞争残酷,一部剧集动画想脱颖而出非常难。"

"而电影,"我强调,"是一个可以制造轰动事件的形式,容易在庞大的内容海洋里炸出水花,获得更大关注和收益。"

"第二个致命变化是——学生哪有空闲?"我指出了更根本的问题。

"过去那批每天定点守在电视机前的'稳定观众'几乎不存在了。现在你们的课余时间被作业、晚托、兴趣班、短视频、游戏切割得七零八碎,很难有耐心和固定时间每天追看一集20分钟的动画。"

正因为日常时间碎片化,周末或假期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反而成了一种"完整的、不受打扰的、高质量的亲子娱乐时间"。电影从"日常娱乐"变成了"特殊体验"。

"你可以这样想:"我打了个比方,"以前的剧集动画像'每天的零食',放学回家就能准时吃到一点;现在的动画电影像'一顿丰盛的大餐',平时没空好好吃,但周末会专门去餐厅享受。"

"因为现在大家都不准时回家'吃零食'了,所以做'零食'的厨师就变少了。而大家都更喜欢在周末一起去'餐厅'吃'大餐',所以厨师们都忙着去做更精美的大餐了。"

儿子继续追问:"那为什么内容越来越抽象,不像给小孩看的?"

"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我赞赏道,"这叫做'全龄化'或'合家欢'趋势。"

"首先,观众不只是小孩了。电影票是大人买的,所以制作方必须加入一些让大人们也觉得有趣、有深度的内容。这样大人就不会在电影院里玩手机,而是能和孩子一起享受。"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关于'命运'和'偏见'的讨论,《雄狮少年》里关于梦想和现实的主题,小孩能看到酷炫的打斗和搞笑,大人则能看到更深层的情感共鸣。"

"其次,抽象和复杂是艺术的进步。现在的动画创作者很多是看着世界顶级动画长大的,他们希望做出更有艺术性、更有深度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哄小孩'的东西。"

"一些抽象的风格是一种艺术探索,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就像看书,有简单的绘本,也有文字很多的小说,适合不同年龄和口味的人。"

"最后,现在的小孩更聪明了。在互联网时代,你们接触的信息量远超我们当年。理解能力和接受度其实非常高,能看懂更复杂的故事和情感,甚至很多青少年会觉得'低幼'的剧情很无聊。"

车快到学校时,我们的讨论也接近尾声。

"所以,动画的变革背后,是整个时代生活方式和媒介环境的变革?"儿子总结道。

"完全正确,"我欣慰地点头,"从电视到网络,从定时观看到随时点播,从单一受众到全龄化,这些变化共同重塑了整个动画产业。"

今天这段行车谈话,从一个小小的观察入手,展开了一次精彩的媒介素养教育。

系统思维:学会将表面现象(动画形式变化)与深层原因(技术、经济、社会变迁)联系起来媒介素养:理解内容生产背后的商业逻辑和传播机制批判性思考:不再被动接受内容,而是主动思考为什么内容会以这种形式出现时代洞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变化趋势

这种日常交流的价值远超知识传授本身,它是在培养孩子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能够透过日常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规律,理解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