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赶紧了解为啥别用疑问句问萌娃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09-04 09:12:52  浏览量:1

我在家访的时候,看到好多新手家长和孩子交流,常犯这几个提问的毛病。有的家长喜欢问封闭式问题,孩子画完一幅画,家长直接问“你画的是小狗吗”,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我见过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特别有想象力的画,家长这么一问,孩子就简单回了个“是”,把自己心里好多想法都藏起来了。

还有的家长爱问选择性问题,像“你要吃苹果还是香蕉”,这看似给了孩子选择,可有时候孩子会有压力。有个小朋友,被家长这么一问,半天都不说话,其实他可能当时就不想吃水果。另外,有些家长总问催促性问题,比如“你什么时候能收拾好玩具”,孩子听到这种问题,可能会更磨蹭,心里还会有点紧张。

这些提问方式看似平常,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表达和心理。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得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特征说起。

孩子在幼儿阶段,正处于语言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特别想表达出来。不过,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够成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把心里的想法完整地说出来。

这时候,如果我们用封闭式的疑问句去问他们,就会限制他们的表达。就像前面说的画小狗的例子,孩子可能画里还有好多别的东西,有他自己的故事,可家长一个封闭式问题,就把孩子的表达欲望给堵住了。从亲子沟通的有效性来看,疑问句可能会让沟通变得不那么顺畅。孩子被动地回答问题,就很难主动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而且,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总是被问一些有压力的问题,孩子会觉得自己好像总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心里会不踏实。

既然知道了疑问句存在这些问题,那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几种改造疑问句的方法。

第一种,用描述性语言替代封闭式疑问句。比如孩子画完画,我们可以说“能和我说说你这幅画吗”,这样孩子就有更多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以前家长总问封闭式问题,孩子不太爱说话,后来家长用了这种描述性语言,孩子变得特别爱和家长分享自己画里的故事。

第二种,把选择性问题变成陈述性语言。像“米饭和面条都准备好了”,这样既避免了给孩子选择压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有个小朋友,以前面对选择问题总是很纠结,后来家长这么说,孩子自己就会去选择想吃的,还觉得自己有了做主的权利。

第三种,用鼓励性语言替代催促性问题。比如孩子收拾玩具慢,我们可以说“我相信你能把玩具收拾得又快又好”,而不是问“你什么时候能收拾好”。这样孩子会更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第四种,用开放性问题替代简单疑问句。比如孩子从外面回来,不要问“你今天玩得开心吗”,可以问“你今天在外面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儿了”,这样能激发孩子更多的表达。

这些方法在生活中都很实用,能让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变得更顺畅。那建立这样良性的亲子对话,又有什么长期价值呢?

建立良性的亲子对话,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孩子在这种良好的沟通环境中,语言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后表达自己的想法会更流畅。而且,孩子会更有自信,心理安全感也会更强。

我就见过一些家长,用了这些方法后,和孩子的关系变得特别好。孩子特别愿意和家长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心事也会第一时间跟家长说。这样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也能让家长更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所以啊,家长们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让亲子沟通变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