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友好”促进“城市美好”——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定
发布时间:2025-09-04 17:20:35 浏览量:2
8月26日召开的石家庄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规定将更好地满足儿童多元需求,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这是全省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相关决定,标志着石家庄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迈入规范化轨道。
让每一颗童心都被温柔以待
一座城市对待儿童的态度,代表着城市的生机与未来。
早在2023年,我市就出台了《石家庄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儿童的公共卫生保健制度和服务体系,并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等方面,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友好的条件、环境和服务;提出要推进成长空间友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服务效能,加强城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配备足量、优质、独立和便利的儿童活动场地。我市将儿童友好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建设、让更多建设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连续多年将托育服务列入市民生工程、连续10年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创建列入民生实事、从2022年开始为全市14周岁女孩免费接种两剂次国产二价HPV疫苗。2024年3月,石家庄成功入选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关系到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光明未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发展理念与政策导向。“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出台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定,既是我市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红参与了决定出台的全过程。她介绍,将儿童友好城市纳入人大立法是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国家战略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将儿童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对保障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城市发展层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通过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城市,不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三是从儿童自身发展层面,更好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满足儿童多方面的需求。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时洪斌认为,去年我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以来,我市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现在以决定的形式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具体的措施,对于推动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儿童友好”与“城市美好”的双向奔赴
审议通过后的《决定》着力打造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温暖之城,努力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儿童及其家庭,不仅实现“儿童友好”与“城市美好”的双向奔赴,更让城市在细节处流淌着人文关怀。
《决定》共有十九条,主要从“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体育运动友好、科技创新友好”七个方面,明确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方向和组织保障。
高新区城市之心主题公园北侧的儿童游乐场内有大型滑梯、跑酷游戏、秋千、蹦床等数十种游乐设施,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使用需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石玉忠曾建议,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多融入一些儿童主题元素。对此,《决定》明确规定,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构建城市、街区、社区不同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今后,城市之心主题公园这样的儿童友好空间将在石家庄不断延展。
我市优化提升儿童安全出行体验,实行小学生、幼儿及护送学生家长上下学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开通了18条小学生免费公交专线,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方式。施划学校周边禁停网状线、人行横道等标线,完善设置交通警告标志、限速标志等标志标牌,构建儿童安心出行的道路交通环境。《决定》明确将进一步通过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实现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周边道路安全交通设施及管理系统全覆盖。
“一米高度看城市”是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到公共生活场所的最佳理念。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冲建议,儿童公共设施的设置要区分不同年龄段进行规划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齐承英认为,应该加强在公共设施、公共空间方面对儿童友好的设施建设,为儿童创造基于他们视角的一些友好空间。对此《决定》明确,推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引入“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配建适合儿童的服务设施、标识标牌系统和安全防护设施。
《决定》还明确,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教育、医疗等专项规划。通过建设儿童议事会,保障儿童在社会公共事务、社区事务、学校事务、家庭事务中的知情权、表达权与参与权。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扩大普惠性托育供给,提高儿童医疗服务质量。健全精准有力的困境、留守、流动、残疾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与分类保障制度。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和适儿化改造,丰富儿童体育主题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儿童科创体验场馆和基地,举办“院士(专家)进校园”“石家庄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少年儿童科技创新品牌活动。
让“儿童友好”理念化身为多元关护行动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共同参与,紧贴儿童需求,做到“儿童优先”理念先行,才能让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英涛提出:“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决定》的落实,制定出一系列配套的具体规定,从而不断巩固全社会践行儿童友好理念的良好态势。”
城市的温度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苗金星认为,青少年培养理念已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升级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当前仍存在重智育、过度关注升学率的倾向,应当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增强身体素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玮建议,要常态化开展一些科技类的体验、体育训练,进一步拓宽儿童成长的实践渠道。要多开发儿童红色教育读本、文化体验课,共同推动文化资源与儿童教育深度融合。
滋养孩子的无形力量才是培育城市发展的未来潜能。“社会对于儿童的关爱,虽然在硬件设施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很多儿童对于历史和国家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了解比较少。”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江平建议:“在心理教育、历史教育、人格的培养等方面,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引导。”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海云提出,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引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儿童,特别是要对有问题孩子的家庭给予更多经济等方面的资助。同时,加强城市历史和文化学习,培养儿童对城市的感情,培养有温度的儿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海霞认为,要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关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健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鲁中欣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提升儿童抗挫折能力。
城市建设塑造着城市的肌理,更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突出石家庄特色,结合六大片区及正定古城等名片,打造融合文化元素的儿童友好示范街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田志说:“加强社会参与,鼓励设立‘儿童观察员’制度,在重大规划中赋予儿童听证权,真正实现‘1米高度看城市’。”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多维度筑牢成长防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冲认为,要加强少年儿童的法律保护意识,要让他们知道用法律可以保护自己,不要害怕,不要向霸凌低头,不要对这些恶意的家暴和虐待低头。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常俊华说:“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和长远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温情接力。当我们以孩子的视角审视城市,收获的不仅是完善的设施与服务,也让这座城市有了柔软的力量,更是一份关于未来的美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