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用爱筑梦,青岛“小候鸟”驿站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发布时间:2025-09-04 15:26:18  浏览量: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曹婧雯

在青岛有这样一个志愿者团队,他们负责运送“思念的声音”。“我很想爸爸”“别的小朋友有父母陪,我只有妈妈,有的时候会很难过”“我希望爸爸妈妈的工作不要那么辛苦”……孩子们在他们的帮助下,跨越千山万水,带着想念、热爱来到父母身边,让“小候鸟”驿站成为孩子和父母们眼中的“第二个家”。

迎风起飞 “小候鸟”千里奔赴有父母在的远方

盛夏的青岛,海风裹挟着暖意吹拂着这座海滨城市,体验着海边潮湿水汽的还有这样一群小朋友,一群从全国各地飞来的“小候鸟”。小熊(化名),来自四川省巴中市,家里一共有六口人,花销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爸爸。小熊的爷爷奶奶平时会种地补贴家用,妈妈在家全职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年到头小熊也难有机会走出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小熊的爸爸熊财荣是一名建筑工人,父子见面的时间多是过年,每次过完年熊财荣就要来到青岛开始工作。

“小熊刚来的时候特别沉稳,一看跟别的小孩就不一样,非常独立,我对这个孩子印象深刻。”“小候鸟”志愿团队工作人员高天淇称,小熊家里负担相对较大,刚来的时候比较安静,来青岛参加完活动返回家乡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孩子开朗了。“他很舍不得走。”

像小熊一样平时很少见到父母,见到后舍不得离开的孩子还有很多。小宇(化名),今年13岁,从他6岁那年起父亲就去了很远的地方工作,留下他、弟弟和妈妈一起在老家生活。作为家里的“小男子汉”,小宇早早地学会懂事,帮着妈妈操持家务。因为和父亲距离太远,一些思念、欣喜、难过都无法及时分享,小宇的心中渐渐生出一些小“疙瘩”。又是一年暑假,小宇带着这些“疙瘩”通过“小候鸟”驿站计划飞来了爸爸所在的城市。“妈妈说青岛有海,我去了之后要先和爸爸一起看看海。”小宇开心地说道。14天的团聚之旅,让这个“小男子汉”放下不属于这个年纪的重担,做一只依偎在父母身边的小雏鸟,解开心结,重新拥抱家庭。

每年暑假,孩子们从全国各地起飞,降落在青岛,降落在有父母在的远方。“以前暑假我只能在家里自己玩,现在这里有很多朋友,比一个人在家有意思多了。”

十年坚持 “小候鸟”驿站让孩子和父母共度美好时光

“‘小候鸟’驿站是我们公司2016年发起的,当时看到有很多工人的孩子在工地玩耍,就想如果能把孩子们聚在一起或者能统一把孩子带出去玩,这样孩子也开心家长也放心。”“小候鸟”志愿团队、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志愿者高天淇介绍说。据了解,“小候鸟”驿站每年暑假期间启动,为小朋友们提供免费住宿,上午给孩子们安排课程,下午志愿者会带着孩子们去青岛的各个景点研学,让“小候鸟”既走到父母身边,也走入青岛这座城市。

驿站服务的核心关键在人。高天淇今年26岁,加入驿站志愿服务已有三年的时间,主要负责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日常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多。“我们今年带孩子去了海军博物馆、海底世界等景点,孩子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除了陪伴还要像老师一样去引导,你看到孩子们因为你的讲解明白了一件事情,那种开心的感觉真的没法用语言表达。”高天淇说。

2016年,14岁的胡慧慧带着对父母的思念来到青岛,时光流转,2025年的胡慧慧已经是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我想把‘小候鸟’驿站给我的光,传递给更多孩子。”她说。爱在每一只小候鸟间流转,羽翼渐丰的孩子们正用各自的方式向社会传递爱。“小候鸟”驿站共有近千名志愿者,其中有大学生、有白领、有退休老人、有参加过“小候鸟”驿站的孩子,大家聚在一起,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放眼未来 从“驿站”到“生态圈”守护每一只“小候鸟”

“小候鸟驿站”温暖故事的背后,是青岛市住建部门、共青团青岛市委对留守儿童的深切关怀,更是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青岛外来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流动儿童的托管难题,驿站的出现联通了远隔千里的相思、疏解了深埋心中的隔阂。

“接触了这么多孩子,看他们在青岛玩得开心,我们每一个志愿者都非常骄傲。”高天淇称,未来,“小候鸟”驿站也会进一步提升服务内容,多开发一些课程,请歌唱老师、心理老师给孩子们上课,让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除此之外,我们也会不断研发研学内容,现在是带孩子们去一些青岛的景点,未来我们带着孩子近郊游也说不定。”

十年来,“小候鸟”驿站开展各类活动1500余次,覆盖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庭成员超9000 人。临时课堂里,美术、书法、非遗等课程激发兴趣;给父母写信、心理辅导等活动拉近亲情距离。十年间,研学基地留下孩子们的足迹,临时课堂播撒知识种子。志愿者们拉起孩子的手,孩子们拉起父母的手,一起用爱守护,让每只“小候鸟”都有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