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修复《苦干》、出版书籍、公映动画……重庆抗战史研究取得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09-04 08:25:00  浏览量:3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韩毅

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译编》、编著《新华日报与统一战线》《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料与研究丛书》、修复电影《苦干》、公映动画电影《火凤重天》……9月3日,一系列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抗战史研究成果集中亮相——重庆历史学界抗日战争研究重大学术成果发布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举行,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共同见证重庆在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也以学术之力缅怀历史、致敬先烈。

用史实发言,推动抗战史研究再上新台阶

“我曾经在部队服役7年,看了九三阅兵,真是心潮澎湃,倍感幸福。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战士们如青松挺拔,眼中有光、神采飞扬;钢铁洪流,排山倒海、气势恢宏……这是正义的力量,是守护和平的铜墙铁壁。”活动中,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称。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记者 解小溪 摄

他特别指出,选择在重庆大学举办此次活动,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这里是重庆大轰炸的重要见证地,重庆大学原工学院大楼曾被侵华日军炸毁,如今校园内矗立的“大轰炸纪念碑”,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悲壮岁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历史学家,我们不能空谈,要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用史实发言、让历史说话,把研究工作做好,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再上新台阶。”周勇说。

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活动中,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史研究会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具体包括:

完成了周勇主编的重大成果《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译编》,今年第一批选题共7本书将全部出版,涵盖《美国藏抗战大后方经济金融档案史料汇编》(吴景平、刘志英组织译编)、《抗战时期中国战区统帅部档案史料译编——以史迪威为中心》(吴景平、刘志英组织译编)、《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画卷——美国奥斯卡电影纪录片〈苦干〉史料译编选》(周勇等译编)、《荷兰盟友的中国重庆岁月:他们的生活与时代(1938—1946)》(张克雷编著;周昌文等译著)等。

出版了周勇著的《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学视域中的红岩精神”这个研究命题。

修复了电影《苦干》(2.0版),两个月前于美国奥斯卡博物馆放映,被赞誉为“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实践,更是中美通过文化合作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文明互鉴的生动例证”。

拍摄了电视纪录片《〈苦干〉归来》,即将在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播出。历经8年拍摄的动画电影《火凤重天》也将全球公映。

此外,周勇还介绍,团队已完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及其经验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实现了重庆市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抗战史研究零的突破;常设性高水平学术平台“大后方论坛”今年将迎来第十届,届时将在重庆举办;蔡斐编著的《新华日报与统一战线》、潘洵主编的《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料与研究丛书》即将出版,新作《抗战大后方研究和建设》也已全面启动,一系列成果正为抗战史研究筑牢学术根基。

一批成果在路上,“领跑”抗战史研究

“目前,我们还编纂完成了《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最终完成了300册。”活动中,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图书馆原副馆长王志昆介绍。接下来,该项目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全部300册全文OCR识别与双层PDF制作,建成“英国驻华大使馆抗战档案数据库(中英双语版)”;从2027年起,上线关键词全文检索、时空可视化分析、人物关系图谱三大功能模块,向全球学者开放注册;继续与英国国家档案馆、牛津大学合作,共同设立“中英抗战档案联合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工作坊,“领跑”中国抗战史研究;开发面向中小学及公众的数字故事、微纪录片和VR场景,让尘封的档案走进课堂、走进街巷,成为全人类共同记忆。

“由我主编的《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史料译编》一书,目前已完成校审工作,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出版。”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刘婧雨介绍。

该书广泛搜集、整理和翻译了1937年到1945年期间,美国《生活》《亚洲》杂志《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对中国抗战进行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其中绝大多数报道聚焦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的全景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用伟大抗战精神推动大后方历史研究

活动中,除了成果发布,与会专家学者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9月3日,重庆历史学界抗日战争研究重大学术成果发布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举行。记者 解小溪 摄

“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秉持‘持久战’的理念,团结攻关,积极努力推动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的研究。”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黄晓东称。

在他看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是以“持久”方式,才取得的伟大胜利。同样,在抗战大后方学术研究上,也要打好“持久战”,不管遇到什么研究难题,都要努力坚持,坚持就有进步,坚持就有方向,坚持就有结果。重庆学术界应携手并进,聚焦于重庆抗战历史,致力于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推动各方面、各单位及相关学者都积极参与,让抗战大后方研究始终阔步走在全国抗战研究的第一方阵。

他还认为,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要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研究和讲述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条历史主线;探索伟大抗战精神在重庆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表现,理论回答抗战精神在重庆的特点、特征和特性等。

“抗战精神实际上是‘坚韧、忠勇、开放、争先’重庆城市精神的重要源头和重要的历史根基。‘爱国企业家典范’卢作孚这位抗战中挺起的民族脊梁,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和现实意义;从太平洋彼岸那无声灰暗的历史角落里被发现、发掘、研究、修复的纪录片《苦斗》,让我们能够直达历史现场感受苦难中的重庆。这一切持续不断地为我们继续前行,增添着精神动力。”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张守广说。

重庆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洪富忠则关注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贡献,他提出,南方局对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的形象建构意义重大,极大提升了党的软实力,这一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活动中,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移民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周庆龙,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张瑾,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董涛,重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唐伯友等多位专家学者,也就抗战史研究做了精彩分享。活动还吸引了一批年轻学者,加入到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队伍,为深化和推进抗战大后方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