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医生手记】针药解心结,抚平儿童心灵的“风暴”——泰安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赵凤娟

发布时间:2025-09-03 11:44:05  浏览量:3

作为一名扎根泰安市中医医院儿科多年的医生,我每日穿行于稚嫩的啼哭、焦虑的询问与沁人的药香之间。十余载临床生涯让我深深领悟:儿童疾病如同雾中看花,病痛的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灵密码。两个典型案例的诊疗经历,让我对“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古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10岁的乐乐(化名)被妈妈牵进诊室时,眉头紧蹙,小手不自觉地按压腹部。“大夫,这病拖了近一年!”母亲疲惫的叙述中透着无奈,“孩子反复腹痛腹泻,特别是临考期间。辗转多家医院,胃肠镜、血液检查做了个遍,都说是‘功能性胃肠病’,中西药服了不少,却始终时好时坏。”

翻阅着厚厚的检查报告,各项指标确实未见异常。但细察之下:患儿面色晦暗少华,唇色淡白;腹部虽柔软无压痛,却肌张力增高;舌淡红苔白微腻,脉象细弦。当问及“何时最痛”、“在校是否开心”时,乐乐突然低头沉默,手指紧紧绞着衣角——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我瞬间抓住了病机的关键:“肝气乘脾”。

《丹溪心法》有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乐乐的症状,正是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脾的典型表现。那些“未见异常”的检查报告,恰恰印证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深刻智慧。

向家长解释病情时,母亲将信将疑:“情绪真能引发这么严重的症状?”但经过耐心沟通,她最终接受了我们的治疗方案:以疏肝健脾针法为主,配合心理疏导。令人欣慰的是,当银针疏通郁滞的经气,当医者的倾听打开紧闭的心扉,乐乐在一次治疗中痛哭释放,道出了长期积压的心结。此后症状日渐改善,最终完全康复。家长送来的手写信上“医术高明,华佗在世,一下子找到了孩子病根,不是心理医生胜似心理医生,针灸疏通了孩子全身气血,沟通打开了孩子心结,真是神了!”的赞语,正是对中医“形神并调、身心同治”诊疗理念最好的诠释。

9岁的浩浩(化名)则呈现另一番证候:频繁眨眼、清嗓,伴肩臂不自主抽动。西医诊断为“抽动障碍”,但西药治疗虽能抑制症状,却导致精神萎靡、学业退步。四诊合参:面色萎黄,眼神飘忽,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这正是《小儿药证直诀》所述“肝风内动”之候,属本虚标实之证。

我们制定了融贯中西的治疗方案:中药以天麻钩藤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潜阳,熄风化痰;配合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建立良性神经反馈;开展家庭治疗,改善教养环境。

经过系统调治,半年后复诊时,那个曾经被不自主抽动困扰的男孩已焕然一新:症状基本消失,眼神重拾光彩,学业明显进步。他自信地告诉我:“现在我能管住自己了!”这个转变,完美诠释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治疗智慧。

两个案例,两种证候,却共同印证了一个真理:在儿童健康领域,身心从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科醒》有言:“小儿之病,非独形骸之疾,更有情志之患。”现代医学的精细分科虽有其优势,但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结合现代心理治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立体的诊疗视角。

《黄帝内经》开篇即强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儿科医生,我们既要传承“望闻问切”的诊疗精髓,更要创新发展“身心同治”的治疗模式。每一个孩子的康复,都不只是症状的消失,更是生命的绽放;每一面致谢的锦旗,都不只是对医术的肯定,更是对医者仁心的礼赞。

在这条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医路上,我将继续以针药为媒,以仁心为桥,帮助更多孩子找回健康与快乐。因为我知道,他们纯真的笑脸,就是照亮医者前行的最温暖的明灯。(通讯员: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