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丨叫叫吹响AI号角
发布时间:2025-09-03 13:01:40 浏览量:1
叫叫完成了“内容+科技+服务”的路径落地。
作者|冯玮
还有一段时间,叫叫将迎来自己的19岁生日。
这个脱胎于绘本中的小鸡形象,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都不算是一个“快”品牌——或许是成都企业有自己的江湖节奏,又或许是叫叫需要一步一脚印,慢慢前行。
2006到2024年,叫叫将纸质绘本升级为线上数字内容;上线独立应用;从阅读拓宽至思维、英语、小作家、美育等产品和自研周边;面向海外华裔儿童推出中文产品JOJOIN。
这个时期,叫叫官方曾透露用户量在数千万,覆盖至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469座国内城市。同时叫叫已经实现每年生产1000多集,总时长约20000分钟的优质学习内容。
近日,多知观察梳理发现,2025年叫叫的AI化进程明显开始加快。
叫叫创始人兼CEO魏纬曾在2024年年底的一次回顾中分享了自己对AI与儿童内容结合的理解:“AI技术加速落地千行百业,数字内容开始千人千面,自适应学习日益普及。”
“叫叫将原创知识内容和AI技术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结合自身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深度理解,实现内容生产、能力测评、服务运营等业务场景的智能化,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两个月后,即2025年年初,叫叫官宣全线品牌焕新,覆盖5个产品线的升级与AI技术落地。
发布会现场,叫叫CTO彭首長曾分析,国内的大模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高度,叫叫擅长的是把内容做得更有趣,对AI技术的应用也是以孩子为中心。
8月初,叫叫的第一款AI内容产品终于问世——《AI启蒙与应用》课程,面向5-12岁儿童AI启蒙需求,限时价299元。
叫叫悄然完成了自己“内容+科技+服务”的路径落地,可以确定的是,AI已然是其战略级别的存在。
01 AI布局,三条线并行
“在AI时代,单纯的知识在'贬值',与之相对的是学习能力的含金量的持续上升。”魏纬认为,“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 —— 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在快乐中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基于这种理念,叫叫的AI布局选择围绕孩子为中心展开。
具体路径上,叫叫选择了三条线并行——AI to C、AI to B、AI启蒙。
在AI to C板块,叫叫的打法是“小切口,深生根”,叫叫品牌营销副总裁、叫叫AI启蒙课制作人李丹介绍:
1.0时代的内容,是内容生产方单向输出,孩子被动接受;叫叫的互动内容形态属于2.0时代,通过交互帮孩子更清晰地理解信息、更高效地学习;后续会推出“AI叫叫”,即进入3.0时代,它了解用户学过的所有知识点,能随时随地跟用户互动,甚至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这也与2025年6月,彭首長在2025火山引擎原动力大会的主题演讲上的分享一致。
彼时彭首長透露,叫叫研发的能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多模态虚拟搭子“AI叫叫”即将上线。
据现场信息,AI叫叫可以以视频通话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可以提供督学、指导、学习陪伴、情感树洞等服务,还可以根据学情智能识别学习表现,结合激励系统助力学生用“更易接受的方式”建立学习习惯,另有对话方式进行百科知识讲解、知识答疑、AI讲题、互动口语练习等。
在AI to B板块,AI主要用于提升内部生产运营效率,应用在技术、服务等层面。
阿里云“AI势能TECH DAY”大会成都站活动现场,李丹曾介绍:
产研方面,叫叫的研发团队已经基于通义灵码,将“AI程序员”能力融入到原来研发中代码编写、测试用例、CodeReview等环节,普及率达到100%,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
服务及内部管理方面,叫叫目前为内部员工提供“AI服务”、“AI实训”等功能,通过引入智能问答机器人来解答常见问题,减少人工时间及成本;
品牌和运营方面,借助AI应用,相应提升了运营物料生成效率与内容质量。
最后是AI启蒙板块。
李丹对多知介绍,AI启蒙内容的选择,主要在于市场产品相对空白以及叫叫自身的儿童内容积累:“AI启蒙市场还处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市面上还没有真正出现能够既满足用户内容需求又平衡商业价值的AI启蒙产品。”
“比如标准化的知识结构很难建立,AI启蒙类的内容不像传统学科已经足够成熟和清晰,AI启蒙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完后达到怎样的认知和能力提升,整个行业没有共识。”
“再比如如何把复杂的AI知识转化成孩子喜欢、能接受的课程形式,如何更好地呈现出抽象的AI内容,这也需要很细致的打磨。”
把一切想清楚后,全新的AI启蒙团队由叫叫内部多个部门的骨干快速组成。叫叫内容负责人、叫叫阅读主编甘薇加入后也全程进行内容指导。
“整个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来自产品自身的、来自用户反馈的,这些都推动着我们不断打磨修正。”,李丹说道。
02 从学会“用AI”开始
多知第一时间体验了《AI启蒙与应用》课程。
《AI启蒙与应用》面向5-12岁儿童,概括总结,它主要在教孩子们如何“理解AI”和“使用AI”。
课程框架为启蒙+应用两大块,包含17节动画互动课与36节提高课,知识体系覆盖技术基础(如数据、算法的简单原理)-生活应用(AI 辅助学习、解决日常问题)-价值观(合理使用 AI、区分人机协作边界),共三个维度,层层递进。
学习体验以动画互动课程与大师亲授实践课相结合、线上内容与线下图书、随材相匹配的模式。同时叫叫设计了具备连续完整世界观的AI启蒙动画和应用课程,官方强调,以“完整世界观 + 角色扮演” 的模式提供AI学习场景。
用户会与叫叫、猪小弟和铃铛等居民原本在萌萌星的皮皮镇从一起过着平静的生活,到人类滥用AI催生的“数据怪”突然来袭,最终与故事中的主角“星迪”一起,用AI知识收集能量宝石、击败“数据怪”……
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不再是被动听讲的观众,而是能化身拯救小镇的“超级英雄”。
李丹透露,叫叫在立项前、中、后,一共做了三轮大的用户访谈,访谈中发现,家长最大的困扰有两个:“我觉得AI很重要,但我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讲,你们是专业的,你们来讲” ;“你能不能不光是讲知识、讲道理、讲概念,得让我孩子学了之后,就能用,能帮到他”。
用户的真实需求,给了团队信心。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了一个共性痛点:相比成人,孩子使用AI时普遍倾向于用“单个词或短句”提问,关键词模糊导致AI无法准确理解。
“举个例子,我们发现孩子使用AI产品的确很容易上手,但是不会提问。孩子想了解“寄生虫”,就只会说类似‘寄生虫’、‘讲讲寄生虫’、‘寄生虫是什么’等等很简单的表达。到底该如何教孩子向AI提问,这个事情我们来来回回一共讨论了17次。”李丹回忆。
最初叫叫提出了“提问黄金四步法”,即“你是谁”、“我是谁”、“干什么”、“怎么样”。
但结果并不理想——“对成年人来说,向AI提问或许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对孩子可能还是复杂了,对于儿童则需要简单、更简单。”李丹表示。
调整很久,叫叫将四步压缩成三步,九个字:“我是谁,干什么,再问问”。
“我们调研发现,让孩子定义或者直接说AI是谁,其实过于抽象了。我们只有让孩子以足够清晰的现有内容为表达圆心,才能让AI真正理解孩子。我们实际的用户反馈数据也直观地确定了我们的判断,这么一改,孩子一下就记住了。”
从16个字变成9个字,17次调整,只为了“教孩子去向AI提问”——对团队课程设计中无比艰难的一步,也成为了孩子接触AI时走对的第一步。
对于叫叫的AI化尝试以及AI启蒙与应用课程的更多探索,多知在近期也与李丹进行了一次独家对话。以下为部分对话原文,多知编辑整理。
03 “4 x 4 + 1”与“数据怪”
多知:能否分享一些叫叫在设计AI课程时的思考?
李丹:我想可以先聊下“启蒙课+应用课”的双课程结构。
在启蒙课程中,我们设定了一个具有完整世界观的系列动画故事,把AI知识点揉进去;在应用课上,我们采用IP形象加真人老师的形式来教实际操作。
这种启蒙+应用两个维度的互相配合,本质上是希望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保证学习的实用性,让孩子看得进去、学了能用。
还有一个部分是价值观的设定,特别是“数据怪”这个反派角色的设计,我们把“数据怪”设定为“人类滥用AI而变成的垃圾数据的集合体”。
在故事里,数据怪先被消灭,然后因为人类的滥用又复活、膨胀,最后又因为大家的反思和正确运用知识而再次被消灭。
这个过程本身就传递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地与AI共处。
多知:AI启蒙课“启蒙+应用”的课程结构设计是怎样的?听说团队将17节课拆解为“0.5 + 4 x 4 + 1”,为什么?
李丹:这个公式是我们17节启蒙课的内部结构代号,它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逻辑。
0.5:指的是一个开头的动画,用来交代整个故事的世界观——叫叫小分队所在的小镇被数据怪攻击了,来自外太空的高等AI生命“星迪”前来救援。
4 x 4:这是课程的主体,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四节课:
第一个“4”:讲AI的基础知识。
第二个“4”:讲如何向AI提问。
第三个“4”:讲AI如何辅助语数外学习。
第四个“4”:讲AI与创造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每个单元的第四节课都是一个总结,形式是“与数据怪决斗”,孩子们通过答题来帮助主角积攒能量、构筑防御罩,用知识战胜怪物。
1:指的是大结局。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主角们如何与数据怪进行最终决战。
通过一个0.5 + 4x4 + 1的完整故事线,把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孩子像追剧一样学习,学完一集还想知道下一集发生了什么。
多知:“数据怪”的定义,和实际生活中的数据滥用有很明显的契合。这个反派角色,背后有哪些深层思考?
李丹:“数据怪”的设定是我们觉得非常有突破性的一点。我们没有把它简单地设定成一个天生的坏蛋,而是定义为“人类滥用AI而变成的垃圾数据的集合体”。
这个设定的背后,是我们希望传递的AI启蒙三个原则:
1、AI是辅助而不是替代。2、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3、一定要学会终身学习。
在故事中,数据怪的强大源于人们的“滥用”——不经过思考,什么都依赖AI。而它的最终被消灭,则是因为大家开始反思,重新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解决问题。
这种“复活—膨胀—被消灭”的循环,非常贴合现实世界中我们与AI的关系,也是在告诉孩子们,工具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
我们希望通过产品,从一开始就为孩子们建立一个正确的、健康的AI价值观。
多知:创新的过程中有遇到困难么?
李丹:这个产品从用户端来说,可以算是一个感官上“很爽”的学习路线。
但对我们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以前更擅长做单集独立的故事。现在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路径,难题也就是几何倍数增长了。
多知:如何突破这种几何指数级别的难题?
李丹:得益于叫叫独特的“乐高积木式”的模块化职能组织。我们为了AI启蒙产品组建了一个“小分队”,成员都是从公司各大核心部门抽调的“强兵强将”。教研、编剧、分镜、美术动画、审校共同参与内容设计。
教研团队输出核心知识点,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取舍,比如“卷积神经网络”这种过于复杂的就直接放弃。
编剧则根据教研梳理的知识点,将其转化成故事情节。在一个“完整世界观”的框架下,既要保证故事的连贯性,又要自然地融入知识点。
分镜把文字剧本变成图像的雏形。
美术动画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设定、场景设计和动画制作。我们的美术团队还是做了很多呈现上的升级,比如我们里面的IP“星迪”,动画团队会将它设定为双形态,它的飞船形态其实暗喻了一款AI产品的小鲸鱼logo;再比如哪些场景用3D哪些借鉴漫画风,团队埋下了不少小彩蛋。
最后,审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严格把关所有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细节。
我们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审校体系,确保内容的正向引导,比如:课程里出现的“武器”,都必须是圆润、饱满的,不能是尖锐的。如果出现悬崖的场景,必须要有护栏和警示牌。小朋友吃豆子的动画,必须是用手拿着喂到嘴边,绝不能是向上抛然后用嘴接……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希望家长看到产品时能感到安心。
04 IP贯穿课程,AI会挑高天花板
多知:叫叫是有自己的IP的,AI启蒙课也沿用了这个IP体系吗?
李丹:叫叫有自己的IP家族,叫叫的IP是深度融入产品的,我们希望IP陪在孩子身边,成为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在IP的设计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比如让IP承载孩子们的真实情感和期待,现在叫叫内部有非常详细的IP设定书,明确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关系等等,举几个在这次AI启蒙课上的IP。
叫叫:古灵精怪,有点小自恋,偶尔犯糊涂,是很多孩子的真实写照。
猪小弟:善良但有点“i人”,怕犯错,温吞吞。
铃铛:典型的优等生。
星迪:来自外太空的AI生命,扮演着AI“引路人”的角色。
我们想做的是,在内容中把IP形象和价值观打磨好,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身边,成为最好的伙伴。这一点不论在核心产品叫叫阅读、本次新推出的AI启蒙课,还是在我们后面的“AI叫叫”等产品中,都是一样的逻辑。
多知:您认为一款搭载AI技术的儿童产品,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才有可能破圈?
李丹:它需要具备三个特质。
第一,要足够的简单。
这里的“简单”不是指内容肤浅,而是指上手门槛要低,初始体验要非常丝滑。当然,简单和复杂是相对的,孩子的操作能力很强,但你不能一开始就用复杂性把他们挡在门外。
第二,要懂孩子。
要理解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对胜利的渴望、使命感等等。比如我们这次设计的“打怪兽升级”的模式,就是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懂孩子是起点,而能不能把“懂”做出来,则是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能把知识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传递出去。
这考验的是一家公司的综合能力。用足够简单、懂孩子、创新的方式传递知识,保证产品体验的丝滑度,这背后还需要足够的技术能力和产品打磨能力来支撑。
多知:AI的出现,是否会彻底改变儿童教育产品的天花板?未来教育会因此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
李丹:AI打开了教育产品的天花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教育可能会有几个层面的深刻改变:
对于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路径变得极短。以前需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后来需要搜索引擎里筛选信息,现在可以直接向AI提问。知识获取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贬值”了,而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含金量在上升。
对于教育者:“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老师的角色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他们需要站在更前沿,运用更多工具,去激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评价体系:未来社会如何评判人才,可能会随之改变。当AI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创作任务(比如我们这次发布会用AI创作了主题曲),那么学习能力、创造性地使用工具的能力,可能会成为更重要的评价标准。
AI的出现对教育公司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了,特别是技术能力。未来,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在特定垂直领域(如数学、作文)能力远超通用大模型的教育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