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啥说孩子到三年级“超前学”作用变小,多数家长都该懂

发布时间:2025-09-02 01:40:40  浏览量:2

我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个孩子,一二年级时成绩挺不错,每次考试都能让家长脸上有光。家长觉得孩子聪明,还让其超前学了不少知识。可到了三年级,情况急转直下,原本轻松考高分的他,成绩开始下滑,学习也越来越吃力,家长急得不行,却怎么也找不到原因。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三年级滑坡”现象,好多孩子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成绩下滑、学习困难的问题,家长们为此特别焦虑。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来看,超前学习在三年级作用变小是有原因的。课程内容方面,一二年级学的东西很具体,像认识苹果、香蕉等实物,计算也是简单的加减法,数手指就能完成。但到了三年级,知识一下变得抽象了。就拿语文来说,开始学阅读理解,要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数学出现了应用题,需要逻辑推理才能解决。有一次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好多孩子读完题就懵了,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这是因为他们还没适应从具象认知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超前学的那些零散知识,根本没办法支撑他们进行逻辑推理。

学习方式也有很大变化。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被动地接受知识。可到了三年级,学习需要主动探究了。比如科学课,要自己做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我记得有个孩子,一二年级靠超前学成绩还不错,但到了三年级,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后探究作业,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他从来没有主动学习过。这说明超前学习并不能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三年级恰恰需要这种习惯来支撑学习。

知识体系也从单一模块转向了综合运用。一二年级的知识彼此独立,就像一颗颗珠子。到了三年级,这些珠子要串成一条项链了。还是以数学为例,以前是单独学加减法、乘除法,到了三年级,一道题可能既用到加减法又用到乘除法。超前学习的那些零散知识点,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珠子,没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遇到综合运用的题目就应付不来了。

既然了解了超前学习在三年级作用变小的原因,那超前学习和适龄教育的长期效果又有什么差异呢?那些靠超前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孩子,在一二年级可能会领先,但到了三年级,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他们可能只记住了知识点,却不理解背后的原理,学习缺乏深度和广度。而接受适龄教育的孩子,虽然前期可能进步慢一些,但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基础打得很扎实。到了三年级,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知识的变化,学习也会越来越轻松。

那该如何应对呢?我给家长们提供几个日常教育策略。第一个是亲子阅读。每天晚上,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读完后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有个学生,家长坚持和他亲子阅读,到了三年级,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比其他孩子强,写作文也很有思路。

第二个是生活实践。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里,比如购物、做饭。购物时,可以让孩子计算价格、找零,这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做饭时,可以让孩子观察食材的变化,了解科学知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

第三个是鼓励孩子提问。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有疑问时,家长要鼓励他们大胆说出来,然后一起寻找答案。这样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班上有个孩子,特别爱提问,家长也很支持他,他在学习上就特别主动,遇到问题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总之,孩子到了三年级,“超前学”作用变小是有科学依据的。家长们不要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要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通过亲子阅读、生活实践等方式,提升孩子的持续学习力,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