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弯折的脊梁
发布时间:2025-09-01 15:53:26 浏览量:2
每当我在岗南水库的大坝上驻足,凝望远方的山岗,脚下这片土地都会无声地向我诉说它的故事。滹沱河携着历史的回声奔腾不息地向前流淌,太行山的褶皱深藏着那些不屈不挠的基因。作为一名地震工作者,我习惯了捕捉大地的微弱脉动;身为一名平山人,我更懂得这片热土曾孕育的惊心动魄的生命史诗。光阴流转,伟大的抗战精神已沉淀为山河的“深层地质”,成为支撑我们昂首前行的坚硬脊梁。
记忆的指针回拨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河北平山,这座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小城,曾是抗战洪流中的坚固基石。抗日战争时期,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有7万余人参军参战。1937年10月,为发动群众、扩编作战部队,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派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赴平山县洪子店,与中共平山县委取得联系,组成10个扩军工作团,分赴平山县各村镇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和扩军工作。短短1个月零3天,来自全县四面八方的1700多名平山青壮年相继加入抗日队伍。队伍中多是父子兵、兄弟兵、亲戚排,有的甚至全家上阵。聂荣臻司令员曾赞平山团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这一人民军队的代名词,便是在平山团中孕育而生的。
翻阅厚重的史料,平山团的事迹让人心潮澎湃:1700多名平山子弟奔赴前线,他们的鲜血滋养了晋察冀的山川。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拥军模范戎冠秀,寒夜中用胸膛温暖八路军伤员冻僵的双脚。这位平山农妇那双皴裂的双手捧出的不仅是体温,更是军民血脉交融的炽热感情。
这些故事,就像地壳深处积蓄的能量。站在河北地震台前,凝视波形图上细微的震颤,我的思绪常飞回到当年平山民兵传递情报的“消息树”和那些挂满风霜的铁钟。如今,遍布华北大地的精密地震监测仪器,与昔日的树枝、铁钟一样,守护的都是生命线。抗战时期,乡亲们凭借经验判断敌蹄引发的“地动山摇”;而今,我们依靠科技在地震波抵达前争分夺秒自救逃生。手段虽然不同,但护佑人民群众的使命却始终如一。
历史的余震从未停歇。当我行走在平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石阶上,仿佛听到地层深处回荡着平山团冲锋的呐喊。平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发黄的支前账簿、磨光的纺车木轴,则铭刻着另一种震撼——那是千万民众用肩膀扛起战争重压的韧性。这种韧性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化作唐山大地震后从瓦砾中重新“站起来”的不屈信念,化作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十五勇士”的纵身一跃。灾难面前,我们始终是挺立不屈的“子弟兵”传人。
作为一名地震工作者,我深知稳固根基的重要性。抗战的胜利,源自千万“地基石”的支撑:妇救会员彻夜赶制的军鞋,儿童团员在山巅摇动的消息树,百姓宁死守护的粮仓。而今,深埋在太行山川大地的地震台站,就像新时代的“消息树”,续写着守护山河安澜的篇章。
如今,河北省的地震监测能力已提升至2.0级,部分地区达到1.5级,具备在2分钟内完成3.0级地震的自动速报,以及8分钟内发布3.0级地震正式速报的能力。在河北的土地上,1300余座地震监测台站时刻敏锐捕捉地壳的每一次细微震动,持续不断地汇聚海量数据,为地震监测和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犹如和平岁月中的哨兵。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脉动,都在诉说着:只要脊梁不折,山河永固;只要精神长存,中华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