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怀柔的烽火少年

发布时间:2025-08-31 14:36:43  浏览量:4

“儿童团真努力,站岗放哨我得去,我要不去了不得。”在汤河口镇东湾子村,90岁的郑禹老人很多事情已记不得,但这首儿童团童谣他记得清晰。

伴着歌谣,80年前的记忆被唤醒,老人的声音也提了几分,将记忆中抗日儿童团的故事娓娓道来。老人的讲述如镜头般穿越时空,那些稚嫩勇敢的少年,仿佛正从烽火中向我们走来。

苦难中奋起 儿童团成立

1933年,日本鬼子就入侵到怀柔。高墙和炮楼围起的“人圈”里,百姓被监禁、毒打、杀害。山沟里,百姓寒冬裹麻袋御寒,嚼树皮充饥,冻、饿、病死的人不计其数。亲人惨死,家园被占,仇恨的怒火在怀柔人民心底熊熊燃烧。

1938年6月,沙峪战斗打响,怀柔人民抗战浪潮逐渐高涨,各类抗日群众组织相继成立。1940年,怀柔庙上、桃峪、东湾子等村成立首批儿童团,团员有几十人,多是8到15岁的孩子,主要任务是协助村公所和地下党组织站岗放哨、防特送信。与握枪冲锋的八路军、抬担架救伤员的青救会、缝制军鞋的妇救会一样,儿童团是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少年觉醒的缩影,是抗战中一支重要力量。

东湾子村村史馆内儿童团站岗还原照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烽火散尽,但那些稚嫩却坚毅的身影从未被遗忘。

稚肩担使命 英魂耀乡关

郑禹老人的家乡东湾子村,是怀柔首批成立抗日儿童团的村子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沟谷多,村中建立起地下党秘密联络站,儿童团被组织起来负责站岗放哨。村史馆里,一张还原当年场景的照片引人注目:两位团员站在一座石碾子旁,手握红缨枪,站得笔直,神情坚定。

90岁的郑禹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带我们来到那座饱经风霜的老石碾子前,它见证了当年团员们的坚守。“那时候站岗的孩子们,有的还真没这石碾子高,积极性可真是没法比,都团结一心。”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老人声音带着些激动,“发现敌人,儿童团就把山上的旗子放倒,旗子一倒,大伙儿就赶紧往山里躲。”话语间,老人掌心抚过石碾子上的纹路,好像心疼地抚过那些少年的肩膀。

在汤河口镇,儿童团的抗日事迹还有很多。牺牲在新地村的小英雄于小贵的故事,每每说起都令人动容。1942年的一天,13岁的于小贵在山上发现了前来扫荡的日伪军。眼看敌人逼近,为了给村里的八路军争取准备迎敌的时间,于小贵主动暴露自己,带着日伪军在山上绕路。狡猾的日伪军很快识破了他的计谋,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这个勇敢的少年。后来,山头上枪炮声四起,八路军凭借于小贵争取到的宝贵时间做好了战斗准备,短短一袋烟的工夫,便将日伪军全数歼灭。

13岁的于小贵永远长眠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他用年轻的生命守护了乡亲和八路军。如今的新地村,红瓦白墙与青山相伴,村子里安逸宁静,于小贵的故事却像永不熄灭的烛火,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底燃烧。村里85岁的刘文礼老人常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起:“13岁就敢和日伪军周旋,最后献出了生命。他是个孩子,更是个英雄!”

村史馆里于小贵的展板前,新地村党支部书记于春伶不知多少次给孩子们讲起这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希望孩子们都能来村里走走抗日小英雄走过的路,让‘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一直传承下去。”于春伶手覆在展板上,像是触摸那段滚烫的抗战岁月,眼中满是期许。

烽火铸少年 赤心传薪火

战火纷飞中,儿童团迅速成长。据怀柔地方党史资料记载,到1945年9月,全县162个行政村中,有134个村建立了儿童团,团员达到2542人。他们抱着火一样的热情投身抗战,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论多难多险都坚决完成,乡亲们称赞他们——烽火少年。

新中国成立后,怀柔儿童团逐步停止活动,以学校为中心组建“少年先锋队”。如今,在五星红旗下,少先队员们昂首挺胸,齐声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稚嫩的脸庞上满是朝气与坚定。一位少先队员说:“儿童团的哥哥姐姐们手握红缨枪,站岗放哨不怕敌人。他们的牺牲造就了新的时代,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80年前那些烽火少年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担当,在他们身上薪火相传。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当年的烽火少年用赤子之心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新时代少年们在新的征途上勇敢奔跑,“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记者手记

通往新地、东湾子村的山路崎岖。80年前,儿童团那些穿破衣、光脚丫的孩子们,要在这条崎岖的路上跑多久才能把情报送到八路军手里?听两位爷爷讲述儿童团的事迹,我的眼前总浮现孩子们挺起脊梁守土抗战的模样,心中的敬佩愈加浓烈。

我望着野草坡,似见13岁的于小贵和团员们奔跑在山间,枪炮声里,他们喊着“坚决完成任务!”返程路过汤河口小学,一瞬间,球鞋奔跑与光脚穿梭的身影重叠,读书声混着枪炮声入耳,我哽咽了。

这次采访,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抗战期间,上至白发老人,下至稚嫩孩童,都以自己的方式救亡图存。今日的和平之地,每一寸都是他们用鲜血焐热的。在传承红色精神的路上,我们要将历史烙印在心头,更要将其中的磅礴力量化为脚下的动力,让这簇不灭的红色火焰,照亮我们砥砺前行的路。

记者杨蕊、单昆宇采访新地村85岁刘文礼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