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亲子关系之锁」? | 好书《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5-08-29 23:15:00 浏览量:2
糖丸儿:
前几天,我跟妈妈说想直接出来工作。但她直接否决了我的想法,她觉得目前考研是最好的选择。她讲了一大堆考研的好处,还跟我说帮我报了考研的课程。一开始,我怀疑自己的选择,在认真地思考考研的可行性。可是,当她说出「我都是为你好」时,我感觉到不舒服,想把这种不舒服说出口,最后还是选择闭嘴,默默地听她讲完。
今天,妈妈又提到考研这件事情,我忍不住了,直接摔门回房。回到房间后,我感到非常自责。我不应该摔门,这样妈妈会伤心,会后悔为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但她说出来的时候,感觉是在责备我。同时,我内心很混乱,不知道应该是考研,还是出来工作。我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
读书小绿:从你的叙述中,我感觉到你内心的煎熬,一方面是对与妈妈关系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对独立决定的渴望。我想和你分享玛丽-弗朗丝·巴雷·德·科克罗蒙和埃马纽埃尔·巴雷·德·科克罗蒙的《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这本书,也许对你的困扰会有启发哦!
《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法]玛丽-弗朗丝·巴雷·德·科克罗蒙(著),
[法]埃马纽埃尔·巴雷·德·科克罗蒙(著)
董霞夏(译)
糖丸儿:读书小绿,我很困惑。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学校的时候,我会对冒犯我的同学生气,但不觉得有不适。而我在妈妈面前摔门,表达自己的不适,我感觉很后悔自责。这是为什么呢?
读书小绿: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你需要思考自己在责备自己什么呢?
糖丸儿:嗯……可能是在责备自己利用摔门的方式发泄情绪,没有考虑到妈妈的感受,伤害了妈妈。以前,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妈妈为了我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上了大学后,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回馈妈妈付出的一切。就连和妈妈好好沟通,让她不再为我担忧难过这么简单的事情,我都做不到。我感觉对妈妈有所亏欠。
读书小绿:你有很棒的觉察!亲子关系最根本的问题是有关给予、接受、回报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会经常思考:我们欠父母什么?对我们接受的关照和爱,我们应该回报父母什么?我们的回报与父母的给予是否对等?由此可见,亲子关系中永远存在一种债务,而作为孩子的我们容易被视为欠债的一方。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赠予我们生命和爱。父母很少觉得Ta们必须通过付出获得孩子的信任,更多的是我们觉得自己无需努力就获得并享有父母的爱。如此一来,我们无法感到自在,更觉得亏欠。在内心深处,我们会认为自己无法回报父母,并采取策略掩饰这种吞噬个体自我价值的羞愧感,比如说宣泄情绪、自我膨胀、否认……
糖丸儿:原来我是被永恒的亲情债务所困,正因为觉得自己对妈妈有所亏欠,所以在妈妈面前宣泄情绪,我会感到内疚。在妈妈说「我都是为你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等类似的话语时,我感觉到不适,也是因为亲情债务吗?
读书小绿:是的,父母大张旗鼓且大公无私的爱是维持永恒的亲情债务的粘合剂,这样的爱往往会增加我们的内疚。因为感到内疚,我们会想在情感上减轻父母的痛苦并内化那些压迫父母的大部分困难情绪,如羞耻、内疚、无助……我们会自然地牺牲一部分个体完整性以免损失于爱。
维护我们自己的完整性和协助Ta人获得Ta们想要的东西,这两件事情是冲突的。一方面,成为一个群体的一员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为了能和所期望的人合作,我们要适应Ta人的需求,去配合那些Ta人期望完成或想要的事物。另一方面,在这种适应中,我们失去了一部分个体完整性,我们舍弃了某些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如果没有找到平衡点,我们就会感觉不适。
糖丸儿:现在,我已经明白为什么我与妈妈交流会感到不舒服,这和亲情债务有关,亲情债务为我与妈妈的关系加上了一把锁,将我们牢牢捆住。现在,我有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无法坚定自己的选择,容易受到妈妈的影响呢?
读书小绿:你能具体说说自己如何受到妈妈的影响吗?
糖丸儿:我本来想毕业后工作赚钱,但是妈妈说现在出来找工作困难,考研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想准备考研的事情。以前,做选择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选了一件灰色上衣,但是妈妈说我穿这件不好看,我反复照了照镜子,愈发觉得妈妈的话有道理。
读书小绿:感觉内心有个声音告诉自己必须接受妈妈的观点?
糖丸儿:对,就是这种感觉。
读书小绿:糖丸儿可能受到内心独白的控制。内心独白是「幼儿恍惚」的其中一种表现。内心的声音强迫我们接受不真实的自己,并命令自己应该如何感受情绪、表达观点或做事情。
被内心独白控制的人,从出生起,Ta就会把父母的所有态度内化。随着长大,Ta又吸收了父母的信仰和想法,并服从养育指令。Ta一直遵守父母的规则,从不质疑。如果Ta没有自动执行指令,脑海会出现父母的声音,要求Ta遵守指令,Ta不仅感到无法自然地接纳自身的真实感受,也感到无法做出忠于自己的选择。
糖丸儿:那「幼儿恍惚」是什么呢?
读书小绿:「幼儿恍惚」如同自我催眠状态。「幼儿恍惚」是一种保护机制,保护我们免于陷入痛苦、空虚和混乱。同时,它会阻碍我们的发展,比如说阻碍个体掌控自己的人生,阻碍个体合理地回应基本的人际关系需求,阻碍个体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如果感觉「幼儿恍惚」迹象很频繁很严重,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预约方式可扫描二维码。
糖丸儿:原来是内心独白这种「幼儿恍惚」总是影响我做选择。那我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幼儿恍惚」呢?
读书小绿:因为我们忽视了「内在小孩」,所以内心的「适应小孩」就会向外发力,寻求生存,企图被欣赏、被认可、被爱护,通过重新激活过去的黑暗经历和依附过去的关系惯性的方式,向外在世界苦苦乞求关注。
糖丸儿:「适应小孩」?我只听说过「内在小孩」。这两个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小绿:「内在小孩」包括保留天性的孩童和受伤的孩童这两个方面,以自然(保留天性的孩童)和受束缚(受伤的孩童)这两种表现形式代表了真正的和本真的「我」,象征着人际关系需求等人类基本需求的创造性力量。
「适应小孩」代表着内心受伤的部分,被困在生存和自我保护之中,任何情况或任何关系都会让Ta产生反应,想起过去使自己受到伤害的事情。Ta善于使用生存策略,如服从、回避、依赖、控制、掌握,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在童年中感受到痛苦、空虚和混乱。这些策略虽然让Ta在孩提时代得以生存,却在Ta成年后成为让Ta痛苦的枷锁。
「内在小孩」在过去受到伤害,被迫放弃自己的需求或者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这些需求包括自我表达的需求,被认可肯定的需求、被理解的需求等。而「适应小孩」通过采取生存和自我保护策略,创造一副面具包裹自己以避免受到伤害,能够保护自己并满足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我们认为「适应小孩」是「真实」的,而忽视「内在小孩」。我们就会一直处于被过去束缚的状态,无法好好看待自己过往的经历,也无法正确判断当下的处境。
糖丸儿: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适应小孩」和「内在小孩」一直在影响我的生活,这是我未曾想到的。我需要缓缓,好好梳理一下这个部分……
糖丸儿:聊到这里,我对与妈妈的关系有了一些清晰的了解。在小时候,妈妈一直教育我,要听妈妈的话,妈妈都是为我好,这一直伤害我的「内在小孩」,而我的「适应小孩」为了保护我,选择服从。现在出现类似的情况,「适应小孩」重新激活小时候的应对方式,继续保护自己。
读书小绿:当你说出这段话,我觉得你对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有了清晰的目标。
糖丸儿:嗯嗯,是的。我想要改变与妈妈之间的关系,拯救我的「内在小孩」。我知道实际做到是很困难的,但我很想尝试。我可以做点什么呢?
读书小绿:你说得对,做到这个确实很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从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开始。适当的距离让每个人都能质疑子女与父母之间真实存在的亲子关系问题,以便每个人都能从这段关系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它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促进亲子关系健康。
在身体距离方面,我们可以保持与父母保持健康的距离。在情感距离方面,我们可以体验父母的感受而不被冒犯,并且能够区分Ta们的感受和我的感受。在心理距离方面,我们的需求、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思想等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根据我们的父母定义的。在精神距离方面,我们基本上独自一人面对自己和对人生的责任。
比如说,我们可以离开父母的房子,不与父母同住;区分好我们和父母的想法、感受、情绪;肯定我们的选择、想法、需求;学会独自一人面对生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糖丸儿:明白,与妈妈保持距离有利于我们之间的关系。不过,我还有个困惑,受伤的「内在小孩」对我这么重要,那我该如何去治愈Ta呢?
读书小绿:我们无法治愈「内在小孩」,但可以修复与Ta的关系,熟悉照料自己与过去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与过去发生联结,与「内在小孩」 建立联盟关系,将「内在小孩」拉回现实的此时此地,享受当下。
我们可以使用便于与内在小孩沟通的象征性物品,例如毛绒玩具、洋娃娃、玩偶或图片。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成年人与童年经历建立联结。与象征性物品交流小时候的事情,以不同的方式去养育和治愈现在的自己。在交流过程中,不断鼓励「内在小孩」,肯定自己的一切。比如说「我肯定能够完成这项任务」、「我选择的就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
糖丸儿:明白了,我需要与过去的自己一起享受此时此地。非常感谢读书小绿,回去我要仔细读一读《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这本书,相信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收获~
「请告诉你的内在小孩,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父母。人类生来就是不完美的,但可以追求完美。用“成为更好的父母”的承诺去安抚他,让他对你的失败保持冷静,也提前告诉他,有时你可能忘记他,忽略他的恳求,背叛或伤害他,但你最终总会带着爱回到他身边,同时你也深知伤害他的事情也会伤害到你。」
——《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如果你常常感觉到难以应对和父母的关系冲突,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或社交状态,那么建议你寻求专业咨询帮助。可尝试寻找擅长「人际关系」或「原生家庭」议题的咨询师,在咨询中协助找到面对冲突的「卡点」,并最终学习应对冲突的「解法」。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